注册 登录
宜宾零距离网络 返回首页

姚文长的个人空间 http://bbs.ybvv.com/?3398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古典文学》面授记录(四)[姚文长]

已有 661 次阅读2016-10-17 11:01 |个人分类:资料| 中国

《中国古典文学》面授记录(四)

教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结合自学)

时间: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八日至八月五日(83年春期)

地点:西南师范学院

讲师:荀运昌、李达武

第五编  宋金文学

概况

一、时代背景:

一)宋代社会的一般情况:

1、宋的建国:

宋的建国是历史问题,但也是文学问题。五代十国是唐的军阀藩镇割据。到后周,柴荣是有能的人。他死后,他的儿子柴宗训(恭帝)才七岁。殿前都检点赵匡胤野心来了,起兵陈桥驿,皇袍加身,取消了儿皇帝,称宋太祖。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宋国。赵匡胤有个弟弟叫赵光义,是宋太宗。他们两个在文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宋代文学繁荣起来。

2、宋的界线:

宋:从公元960年—1279年(南宋帝昺祥兴二年,帝昺也是个儿皇帝。)

北宋:从公元960年—1127年(北宋钦宗靖康二年)

南宋:从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康王)—1279年。

3、北宋中央集权及重文轻武的得失:

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政权、财权、军权三个方面: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兵分为四类:禁兵(中央军)、厢兵(地方军)、乡兵(小地方军)、藩兵(国外的降兵降将),统一由枢密院调遣。

赵光义在位时,赵普对他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定太平。”可见,宋太宗是文人。当时禁军统帅石守信的兵权,就是用赵普的建议解除的。其时,文人的待遇比武人优厚。由于领导集团由文人组成,西昆派的文艺流便形成。

由于重文轻武,使领导集团臃肿而瘫痪。这是重文轻武的恶果。

赵光义确实多才多艺,是画家……而皇帝是一塌糊涂。

4、宋的经济情况:

工商业发展,城市人口增长,都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使都市经济与文化生活十分活跃。宋词发展到苏东坡,形成豪放派。

二)辽、金、西夏、蒙古的情况:

五代时,后晋的石敬瑭勾结契丹,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宋把十国打败后,已筋疲力尽,没有打败契丹,使契丹强大起来。公元93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如果宋开始就打契丹,后打十国,那么,宋就无后顾之忧了。后来,宋两次伐辽都失败了,于是出现了主战、主和两派。杨业(要继业)是主战派,寇准也是主战派的,他主张御驾亲征,果然打赢了。如果继续打下去,可能打败辽。但主和派竭力阻挠,于是签订了澶渊(在今河北濮阳西)盟约,宋献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辽、样对峙一百一十六年。有人说:辽无文学,因辽重武功。

公元1125年,金灭辽,与南京对峙一百零九年。公元1234年(南宋理宗端平元年),金亡于蒙古。

羌族中的一支——党项的领袖拓跋思恭,占陕北横山一带,称夏王。公元1038年,夏王元昊称帝,建大夏,史称西夏。

蒙古鞑靼族一个部落长叫也速该,他的儿子中铁木真,本来不才,但他有四个儿子:大儿术赤——拔都,建立钦察汗国。二儿察合台,建立察合台汗国。三儿窝阔台,建立窝阔台汗国。四儿拖雷,他有三全儿子:大儿蒙哥,攻四川合江中箭阵亡;二儿忽必烈(元世祖);三儿伊烈兀,建立伊儿汗国。

二、文学概况:

1、各种文体的因革:

诗: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它)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和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有哲理性。宋诗是受唐诗的影响的,但唐诗、宋诗是不分高低的。

散文:

宋的散文是在唐韩、柳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抒情性、论理性较强,为明末、清初的小品文作了准备。

词:

词起于中唐,宋词继唐词。宋代的词人既写词,又写诗。如欧阳修,他不简单,他培养的文人也不简单;他诗庄词媚。整个宋词可分为婉约派(继承花间派)、豪放派(以苏轼为始)和格律派(起于南宋后期)。

民间文学:

话本小说《错斩崔宁》,后发展为《十五贯》。很有人民性。

民歌。

2、诗文革新运动及北宋前期文学:

宋初文坛:

宋初文坛一些文人职务清闲,他们有的歌舞太平,有的悠闲自得,形成西崑体。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作品是《西崑酬唱集》。

另一部分是以王禹偁(chēng)、柳开为代表,写下风格朴素清新的作品,他们没有称为什么派。

北宋中期文坛:

北宋中期涌现了大批文豪、学者,这与当时的政策有关。宋仁宗时,范仲淹、欧阳修很有名,写了不少词、文、诗;另外,苏舜钦、梅尧臣也有名。欧阳修不简单,有才、有学、有识,选拔了不少文人,王安石、苏轼等,都是他选拔培养的。

3、北宋后期文学:

北宋后期,形式主义有所发展,黄庭坚的江西派就产生于当时;词的方面有周邦彦(大晟乐府)。江西派和大晟词的出现,是文学上的逆流。

4、南宋前期文学:

当时文学有个特点是爱国主义(主战),当然也有买国主义(主和)的。李清照是爱国主义词人。她的前期属婉约派;后期充满爱国主义,是豪放派。此外,还有词(诗)人张孝祥、杨万里、陆游、辛弃疾、陈亮等,都是爱国主义作家,属于豪放派。

5、南宋后期文学:

南宋后期,皇帝主战的没有,反映在文学上非常低沉、悲哀,是亡国之音。但在诗词上讲究格律的风气上升,讲形式,形成格律派。姜夔、吴文英、周密、张炎、王沂孙是其代表。一位加拿大学者说,吴文英的作品很好,其实他赶不上李清照。

另外有一派人是爱国的,但不是积极爱国,而是消极爱国。如文天祥、戴复古、刘辰翁、刘克庄。

此外,还有蒋捷,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较好。

以上是词人。

在诗的方面,有江湖派四个诗人,叫四灵。(文学史上有名字,自己去看)

6、宋代民间文学:

话本(略)。

民歌(略)。

民谣(略)。

7、辽金文学:

辽的文学很少,主要是汉人做了辽的官而写的文学。

金的文学主要是元好问,他的《咏史》三十首不是一般的诗,写得很好。金文学还有一个东西,就是诸宫调《西厢记》,是董解元写的,它是戏剧的前身。

作家作品

一、林逋诗:

《山园小梅》

1、解题:

山:孤山。园:孤山上的小园。因为梅不像牡丹、芍药那么大,因此叫小梅。

这首诗是咏物,托物寓志,表现他高洁的品格。

2、解词:

众芳:百花。

暄:明。

向:用得好,有“在”、“朝着”的意思。

疏影:稀疏的影子。因梅花开的时候无叶,所以影子稀疏。这不是直接写梅花,而是写它的影子,所以写得好。使我们好像看到一样。

暗香:使人们好像闻到一样。

霜禽、粉蝶:侧面写梅花的美。

3、分析:

这首诗用梅花的品格来自喻高洁的形象和幽逸的情致。

首联:写梅花独明丽于百花凋零之日,占尽小园风光。隐喻诗人能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

次联:将梅花置于极其优美的环境中来描写,突出了梅花不比寻常的神态和诗人优美的感受:清浅水中横斜的疏影,黄昏月色中浮动的暗香,幽清、逸韵、雅致,极为协调。故成为传诵名句。

三联:写冬天(或白色)的禽鸟(实写)和春天的蝴蝶(虚写)都爱梅花,但它们不是不敢亲近,就是无从得知这令人断魂的消息。这是从侧面描写梅花的不同凡艳,但却寂寞而寡俦。

末联:言幸而有清雅低吟的诗人可以亲近,又何必用世俗那一套,用酒筵上的檀板金樽来凑趣?至此,诗人的品格与梅花已合而为一。

3、小结:

林逋诗风格淡远。

二、范仲淹词:

《渔家傲》

1、解词:

塞下:边地。

异:与内地不同。

嶂:峰,如屏障之峰。

长烟:一派烟雾。

浊酒:连糟吃的酒。

燕然未勒:没有打胜仗。

计:打算。

悠悠:悠扬。

霜:月光。李白:“疑是地上霜。”

2、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52岁镇守西北边疆,防御西夏时所作。

上阕:写边地特异景色及战士长期戍守的艰苦生活。

下阕:抒写思乡之情。这种乡情,又是杀敌安边的前题。“归无计”:即战争未了,大功未成,尚未勒燕然山。

3、小结:

这词富于爱国精神,怨而不怒,笔力沉雄,风格苍凉悲壮,实为宋词豪放派之前驱。

三、晏殊词:

《浣溪沙》

1、分析:

这是首悼惜春残花落、惋惜时光流逝并怀旧的词。

第一句:歌咏作者富贵闲适的生活。作者是一位达官贵人,诗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一边填词,一边饮酒助兴。这是他诗酒生活的写照。

第二句:引郑谷“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的诗意,表达作者对去年时光的追忆怀念。去年就是这样的天气,在这台上一边填词,一边饮酒助兴,但转眼双是一年了。

第三句:无疑而问,哀叹美好的时光容易消失,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也有“公道人世惟白发,贵人头上也不饶”之意。

上阕:忆去年的游园之景。

第四、五句:既工巧,又浑成。既伤花落春归,时光易失;又喜春燕归来,乡情可托。一个“似曾”,给人无尽的忧思,与李清照“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异曲同工。这两句看起来不对,而却对得十分工整。借自然现象,寄托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抒发了怅然失意的感慨。好在失望悲哀之中,还有点安慰,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第六句:家诗人看到眼前花落春归的暮春景色之后,惘怅的感情更为强烈了;于是在小园内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连忘返。“香径”与“花落”呼应,小路上处处有余香,可见花落之多。“独”,突出了作者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通过人的动作,强调了诗人愁怅感伤的情绪。这愁,不是游子思妇之愁,更不是国破家亡之愁,只不过是达官贵人的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

下阕:写当前的寂寞之情。

2、小结:

全词无任何现实意义,而艺术性却非常突出:能在短短篇幅里交代出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和复杂心情;寄情于景物描写之中;语言精美自然,特别是“无可奈何”二句,既工巧,又浑成,还可以借喻人世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成为传诵名句。

四、欧阳修诗词:

《戏答元珍》

1、解词:

戏:随便、任意。

冻雷:惊蛰的雷。

2、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迁谪在山乡的寂寞冷落的心情,并自为宽解。

首联:故作问答,引入全篇描写。

次联:承写山乡早春风光。

三联:写迁谪后的心情,既怀乡,又多病。

末联:把过去和当前的情景对比,展望前途,自慰自解,

3、小结:

开端奇巧,以下叠用物名,但不嫌其堆砌冗长,只觉其秀丽。结句旷达而无怨尤,这在古代迁客骚人笔下,颇为难得。

《踏莎行》

1、解词:

薰:香味、气味。

摇征辔:马在跑。

迢迢:象声。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柔肠寸断,粉泪盈腮。

2、分析:

这首词以新颖别致的手法,写男女分别之情。

上阕:从远行人着眼,用春水喻愁,迢迢不断。

下阕:从闺人着眼,用春山喻远,望之不尽。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描写离人马上摇鞭之景。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设想闺人高楼望远之情。

末二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进一层描写远望,也是更深刻地抒写离情。

3、小结:

通篇情景交融,情致婉转,形象突出;语言平中见奇,淡中含味,可称婉约派之杰作。

五、王安石诗词文:

《湘妃曲》

1、解词:

春风:面。

无颜色:没打扮,难看。

由来:从来。

着尽汉宫衣:把从汉宫带去的衣服全穿烂了。说明:一是年久,二是不习惯番习。

莫相忆:不要想家。

无:不分。

2、小结:

这是王安石所作的两首《湘妃曲》中的一首,是为古代不幸美人翻案以抒怀寄慨之作。诗中有对明妃辞别汉宫时从形态到内心的刻画,也有对明妃入胡后生活的概括描写。“意气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表现了作者对事理人情精察透彻的体察。“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又是从对面着笔,写明妃的怀乡思亲和家人对她的劝慰。最后引用汉武帝、陈皇后的故事,劝慰明妃不必思汉,且安番邦。这一论调,在当时不但吓倒了一大批封建正统文人,而且遭到了自宋以来不少文人的谴责。其实作者对宋室的闇弱和皇帝的无能是深知的。汉元帝当年,连自己身边的绝代佳人都不知晓,那还能知道其它什么呢?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借古讽今之意非常明显,这和后世一些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和翻案之作,有着绝大的不同。

《桂枝香》

1、解词:

故园:指金陵。

背:从背面。

门:朱雀门。

楼:结绮阁。

漫:白白地,空。

2、分析:

这是写金陵的压卷之作。

这首词作于作者出知江宁府时,通过登临眺望,对金陵之秋壮丽山川的描绘,联想到此地当“悲恨相续”的**生活和兴亡陈迹,不禁发出对六朝统治者豪华竞逐的强烈谴责和对此“慢嗟荣辱”的深沉慨叹,言外有对造成社会危机的当时帝王提出警告之意。

上阕:写眺望之景。归结为“画图难足”。

下阕:就地吊古。把六朝以来旧事,用“随流水”一笔抹去,而今只剩一些衰飒凄凉的景色而已。

结尾用唐杜牧《泊秦淮》诗意,由吊古到伤今,作品的现实意义,至此跃然纸上。

《祭欧阳文忠公文》(略)

六、晏几道词:

《鹧鸪天》

分析:

这首词从男方着笔,写女方久别从逢的喜悦心情。

上阕:写当年相见时的欢乐情景和令人难忘的歌声舞态。炼字、造句极为工致华美。

下阕:写今天相见时的惊喜心情,几回梦里相逢,信以为真;今宵真的相逢,反疑是梦。

词的内容不外男女恋情,但艺术表现却有特色,通篇写得华丽而婉媚,虚实互映,又层次井然,为婉约派代表队作之一。

“舞低杨柳随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成为描写艳情绮景的名句。

七、柳永词:

《雨铃霖》

1、解词:

寒蝉:小蝉,秋天叫。

那堪:哪能忍受。

2、分析:

这首词是写男女恋情和别意,缠绵悱恻,婉雅而不俗。通篇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情时,也流露出不得志的身世之感,加之失去爱情的痛苦,只觉得前途黯然。

上阕: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及分别时的依依情态。

下阕:从别后的心理刻画和设想着笔,进一步表现作者执着的爱情。

3、小结:

这首词是柳永名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篇。通篇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语言精炼自然,是在民间词基础上的加工和提高,情调不免低沉,表现技巧却很高。“今宵”二句,向来脍炙人口。

八、苏轼诗词文:

《饮湖上初晴雨后

小结:

这首诗在概括赞美西湖宜晴宜雨的湖光山色之后,更用古代美女西施与之相比,她无论是淡雅梳妆还是浓艳打扮,都十分可人。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不落俗套,还给西湖从此赢得“西子湖”的美名。

《新城道中》

1、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在久雨初晴时出门山行的喜悦心情,目光所接,无不新鲜而有趣。

首联:开头用“东风”点明季节,然后写雨晴出门。

次联:写路途第一眼看到的是“披絮帽”的“岭上晴云”和“挂铜钲”的“树头初日”。比喻既新颖,又有朴素感。

三联:写写初春原野桃红柳绿的景色,清丽而无俗气。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意。

末联:设想西崦人家生活,耕稼之乐。

2、小结:

全诗从一个太平官吏的眼里来欣赏自然景物和想象农村生活,虽然美而欠深刻,但写景清新,活泼而自然,却是值得肯定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

1、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立功的愿望,为苏轼词中罕见之作。

上阕:写打猎之事,盛况空前。

下阕:言志,表示为国杀敌的决心。自比魏尚,是希望自己能被朝庭信任,好为国效力。

2、小结:

通篇有气壮山河之势,书生气、女儿情,为之一扫而光。是作者早期的豪放词作。

《水调歌头》

1、分析:

这首词通过中秋赏月,流露出作者复杂矛盾的感情。

上阕:从神飞天上写到身爱人间。

下阕:从明月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点出忆弟之情,但情调却很乐观。

2、小结:

通篇以明月为线索。从开头的“明月几时有”,到最后的“千里共婵娟”,处处写月,却处处写自己的生活感受。仔细玩味,似从李白诗中化出,想象丰富、笔致奇逸,与李白同风格,健朗则有过之。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前后赤壁赋》

1、分析:

这两篇赋是作者因反对新法,初次贬谪黄州团练副使时期创作。写作时间,由初秋(七月)到初冬(十月)。

前赋:主要活动在舟中,虽然也描绘江岸景色,而重在说理。

后赋:主要活动在江岸,重在写景叙事。

前赋:写清风明月之夜泛舟赤壁之下,歌声扬,笛声咽,主客问答。这时作者政治上失意现心胸旷达的矛盾顿起,而感慨人生无常。既歌颂曾于此地鏖战的英雄人物,却又予以否定;方热爱现实生活,却又思逃遁。于是从“水”与“月”的变与不变的论述中,悟得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之无尽藏”的道理。而后归结到主客共适。

后赋:描写霜降木凋,水落石出等一系列初冬景象及登山行动。作者的情绪终于由欢而“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不可留也。”这既是现实,又是作者艰难的政治处境。篇末的浪漫主义手法,既表现了作者从超现实的想象中获得暂时的安慰,也是对怕难畏事的一种掩饰。

2、小结:

两赋内容不免有些消极,但艺术性却很突出。能把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写景,笔笔入画;抒情,旷爽;说理,毫不枯燥。故成为传诵名篇。

九、黄庭坚诗:

《登快阁》

1、分析:

快阁楼在江西太和县东赣江之上。本篇为雨晴傍晚登上快阁楼眺望风景兼抒情之作。作者是当时新旧党争中失败者之一,一再贬谪至死。本篇表现了世无知己并厌倦士途的思想感情。

首联:叙事,颇饶风趣。

次联:写景,壮阔雄伟。

三联:抒情,借用典故以见志。

末联:流露出还乡隐遁的思想。

小结:

全诗写得精美而自然,与其他追求奇拗冷僻之篇颇有不同。

十、秦观词:

《踏莎行》

1、解词:

梅花:指礼物。

尺素:指书信。

幸自:本是。

2、分析:

这首词抒发作者贬谪中的失望、寂寞和愁苦心情。

上阕:写楼台隐藏在雾中,月色迷失了渡口,眼前一片迷茫。心中向往着能逃避现实的桃源又在何处呢?哪能忍受这春寒笼罩着的客馆孤独的生活,更加上在夕阳中传来了使人难受的“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

下阕:写远方的至亲好友们寄来礼品和信函,这些反而引起了自己无限的忧愁怨恨。郴江啊,你为什么要绕着郴山流去,而不伴愁人暂住呢?

3、小结:

本篇把文人的脆弱意志暴露无遗。不过多用比兴,愤而能婉的艺术手法,尚足称道。

十一、周邦彦词:

《六丑》

1、分析:

本篇是作者创作的新调。作者借蔷薇花谢,来寄托身世之感。

上阕:写春归,悼惜花落。

下阕:写人为花怜惜,花也对人依恋。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2、小结:

全篇抓住一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来描写,婉转吞吐,颇有古感人力量。词的意境虽不高,但细致精美的表现手法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颇有可取之处。

十二、李清照词:

《如梦令》

小结:

这首《如梦令》以寥寥三十余字,通过一问一答,写出了暮春时节一个短暂的生活画面,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大胆追求幸福的性格特征。

黄了翁《蓼园词选》评:“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明·张延《草堂诗余别录》:“韩偓(,唐朝诗人)云:‘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此词尽用其语点缀,结尾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这意焉,可谓女流这藻思者矣。”

《声声慢》

1、分析:

全篇写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愁心情处境之难堪。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愁天气之多变。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愁酒淡添忧,急风欺人。

“雁过也,下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愁雁过无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愁世态炎凉,人情纸薄。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愁寂寞难耐,孤独难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愁黄昏落暮,细雨惹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愁思之无穷无尽。

2、小结:

从自身的具体感受出发,通过对淡酒、晚风、过雁、落花、梧桐等一系列富有特征意义的形象的塑造,构成了一幅触目皆愁的凄清画面,在浓郁而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中,读者感到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在描写环境的凄凉,内心的孤寂上,是十分深刻细腻的。通篇写景,然一切景语,皆是为情,使人感到其情之哀,给人一种感伤的美感。

语言自然生动,精美清新,叠字运用恰到好处,出奇制胜而自然流转,成为后世典范。

清·万树《词律·卷十》评:“《声声慢》用仄韵,从来此体收易安所作,盖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述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十三、陈与义诗:

《伤春》

1、分析:

此诗反映了宋高宗建炎三年秋,金兵大举南下,南宋朝延无计抗敌,致使国土沦亡,而宋高宗却避乱海上。只有向子諲(yīn)率民军死守长沙的史实。

首联:因朝廷没有平定金戎的策略,才使金敌长驱直入,以致战争的烽火燃到甘泉宫之上。艺术平俗,感情愤慨。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

二联:刚刚在惊诧京城听到战马的蹄踏声,但哪里晓得皇帝已经跑到极边荒的海上去了。手法上用笔腾折(顿挫),感情格外悲婉。

前四句记事,字字悲伤,句句愤慨。

三联:在国破家亡之祸迫在眉睫之际,我忧愁忧思,“白发三千丈”;而一年一度的春天景物,却依然是那样秾丽美好,千姿百态,由此可见春之无知,这种情况叫人既痛心,又伤心。由此点题:伤春。

四联:听说向子諲率兵坚守长沙,他们不甘沦亡,不愿作奴隶的斗争精神,还能给人一点复兴的希望。手法上又一腾折,在极度伤心之中透露出一线希望。疲兵敢战,民心可用,作者、读者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庙堂无策”,这又是对朝廷的嘲笑鞭挞。

后四句抒情,写愁之深,愤之至,渴望胜利心情之迫切。

2、小结:

全诗借“伤春”来发牢骚,对朝廷无策平戎和只知一味逃跑给予了辛辣讽刺。哀其不幸,痛其不争,思想意义极为深刻。

通篇把爱国的思想与雄放工丽的艺术技巧结合起来,笔极沉郁顿挫,情极愤慨悲凉,为宋人诗歌上乘之作。

十四、陆游诗词:

《游西山村》

1、分析:

首联:写丰收以后农村的富庶和农民豪爽大方的邀请。

二联:写应邀途中所见所感。

三联:写去后见到的人,有如桃花源中一般。

四联:写与农民的浓厚感情。

2、小结:

这首诗寅山中景物、社日风光,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热爱农村的情感。通篇语言简洁自然,风格朴素健朗

《示儿》

小结:

《示儿》绝笔,以短短二十八字,写出了作者的遗恨和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它既是诗人留给儿孙们的遗嘱,又是诗人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诚如梁启超所赞:“亘古男儿一放翁。”通篇语言晓畅平易,感情哀婉深挚,可谓“清空一气,明白如话”(赵翼评)。

《诉衷情》

小结:

此词抒发了作者力图报国而不达的苦衷,洋溢着爱国主义的精神。语言平易晓畅,感情真挚,化典灵脱,不事斧凿;风格苍凉悲壮,沉郁豪放,颇有老杜、子瞻之气。

十五、范大成诗:

《四时田园杂兴》

小结:

作者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和历来诗人以山水田园寄寓自己的隐逸思想者有所不同。其写景物,不重词采而意境活泼自然,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十六、杨万里诗:

《闲居初夏午睡起》

(略)

十七、张孝祥词:

《念奴娇》

1、解词:

风色:风势,风的行色,风吹来的样子。

着:附着,容纳。

悠然:闲适自得。

应:因。

孤光:孤独的月光。

萧骚:萧疏。

稳:不动摇,不改初衷。

2、分析:

此词写月夜泛舟所见所感。

上阕:主要写洞庭月下之景。

下阕:重在抒情,表达作者心志。

3、小结:

全篇笔墨酣畅,豪放旷达。通篇景中见情,意境雄奇壮丽,阔大高远,读之只觉湖光月色,人品、词品浑然一体,俨针是一篇《赤壁赋》。其浪漫飘逸而豪纵的手法,可说是“比之唐人,不让太白;置诸北宋,可比东坡”。

与《赤壁赋》的异同:

相同:

从题材上看,都是写月夜泛舟。

从风格上看,都是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夸张和想象来显示自己的襟怀豪迈和阔大。

不同:

张孝祥是处在人生比较顺利时,面对洞庭美景抒写自己情怀把自己作为大自然的主人放在作品中。

苏轼是在遭贬黄州时,在不称意的日子里,面对大好河山而发生感慨,在旷达之中,不免带上虚无出世的思想。

十八、辛弃疾词:

《水龙吟》

1、分析:

此词作于作者南归五年之后,任职建康时。

上片:从写景入手,然后融情入景,表达自己一片爱国忠心却无人理会的痛苦。

下片:连用三个典,曲折道出“无人会”的“登临意”,反衬壮志难酬,英雄老去的抑郁情怀。

2、小结:

陆游“爱君忧国孤臣泪,临水登山节士心”与此词表达了同样的心情。

上、下片的后三句,既沉郁悲壮,又形象生动,都体现出豪放的气魄。

《摸鱼儿》

小结:

词人以含蓄之笔,通过暮景色来写南宋小朝廷无可挽回的衰败命运,从而表达了自己年华虚度,有志难申的苦闷,以及对南宋君臣苟且偷安的愤懑。

此篇一反词人豪放词风,而将豪放与婉约溶为一体,可谓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唐圭璋评:“以太白之法,写忠爱之忱,婉转怨慕,尽态极妍。”

夏承焘评:“肝肠如火,色貌如花。”

《鹧鸪天》

小结:

这是首回忆青年时期抗敌斗争、慨叹到老壮志难酬的词。由于作者紧紧围绕关心民族命运这一中心来写,故不只是抒发了个人的不幸和难堪,而且表达了对国家的不幸、民族灾难的忧虑和悲痛。通篇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沉郁悲悒,反映了“晚岁犹思事鞍马”,“抱国欲死无战场”(陆游句)的爱国者共同心声。

附:关于辛弃疾

1、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对沦陷的中原的怀念和对抗敌斗争的赞扬:如《永遇乐》、《菩萨蛮》、《鹧鸪天》。

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如《摸鱼儿》。

对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忧愤。如《永遇乐》、《鹧鸪天》。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如《清平乐》。

2、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创造出雄奇阔大的意境,通过夸张和想象,形成豪放的风格。《四库全书提要》评:“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自由地运用词的形式,内容广博,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怀抱,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如《摸鱼儿》。

用典较多,大量运用口语入词,并能熟练妥贴地使用前人书面语。如《水龙吟》、《摸鱼儿》。

体势变化多端,气势纵横,不为格律所约束。刘熙载评:“龙腾虎掷,……天姿是何夐(qióng,阔大高远)异!”

3辛弃疾词与苏轼词的异同:

南宋以来,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并有将相之才的是辛弃疾,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以充沛的创作激情,与下了许多雄奇闳大的壮词,形成了能与苏轼并驾齐驱的大家。

⑴相同: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说:“东坡、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清·刘熙载《艺概》说“苏辛经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悉出温柔敦厚。”如苏轼的《水龙吟》与辛弃疾的《摸鱼儿》就风格相同。

⑵相异:

苏轼是北宋衣冠伟人,旷放达观,意趣横生,有虚无出世思想,如《念奴娇》。

辛弃疾乃南宋弓刀游侠,慷慨悲歌,呼号踔砺(chuōlì)。

十九、陈亮词:

《水调歌头》

1、分析:

作者借为章森出使壮行之事,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宣泄其长期积郁在心头的反对和议的怨愤之气。

上阕:借章森出使之事来写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下阕:就事抒怀,畅述必胜之怀。

2、小结:

全词纯以气骨,语言质朴而气势豪迈,感情激越,神似稼轩而意或过之。

二十、姜夔(kuí)词:

《扬州慢》

(略)

二一、刘克庄词:

《玉楼春》

1、分析:

此词借劝勉林推官来伤时念乱。

上阕:写林推官长期作客京城,内外颠倒,过着饮酒赌博的浪荡生活。作者之意在于讽刺当时满朝上下,文恬武嬉,不知命在旦夕的达官贵人们。

下阕:奉劝林推官重妻轻妓,应以收复失土为要务。

2、小结: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成为爱国警句。“男儿西北有神州”,既是戏林推官,也是作者勉励自己。本篇的积极主题和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由此更显现出来。

二二、吴文英词:

《风入松》

1、分析:

这是词人在清明时节为远方的爱人所写的一首深切怀念之词。

上阕:对景怀人,意颇深婉。

下阕:因景伤情,痴心一片。

2、小结:

全篇写思念,由早而晚,由希望而绝望。设想奇特,联想丰富,文辞雅丽精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三、刘辰翁词:

《柳梢青·春感》

1、分析:

这首词写于国亡家破的故乡庐陵上元之夜,表达了作者对景怀思的悲痛心情。

上阕:写在元军占领下的庐陵城生活的变化和自己的悲愤心情。

下阕:写自己凄苦的处境,同时表达了对尚在南海最后抵抗的元军君臣们的关怀和自己不忘抗元斗争的心愿。

2、小结:

本篇是宋末遗民的心情和处境的具体、沉痛描写,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四、文天祥词文: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1、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于宋赵昺(bǐng)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抗元兵败被俘路过金陵时所作。

上阕:既伤国家残破,宗室妃嫔被俘虏,文物宝器被洗劫;又痛英雄末路,不姐一雪国耻。

下阕:回忆自己抗元斗争的往事,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2、小结:

这首词表现的气冲牛斗、视死如归的英烈气概,在宋的词坛上绝无仅有。

《指南录后序》

(略)

二五、元好问诗:

《岐阳》

1、分析:

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歧阳(今陕西省凤翔县)被蒙古兵攻破,十余万人为了逃避屠杀,向东逃难,饥羸死亡,情况极为悲惨。作者此时为河南南阳令,闻此消息,写下了《岐阳》为题的三首诗,这是第二首。

首联:上句写秦地山河险固,向来未受兵马蹂躏;下句写十年来遭受战祸,已暗无天色。

次联:写想象岐阳沦落人民死亡流离的惨状。

三联:写自然景物,野草和残阳尚能对人有情和哀悯,反衬人祸之惨烈,极形象又极沉痛。

末联:是质问苍天,也是抨击人事,表现了作者无比悲愤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小结:

通篇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的统一。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