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宜宾零距离网络 返回首页

姚文长的个人空间 http://bbs.ybvv.com/?3398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古代汉语》(上)面授记录二(姚文长)

已有 825 次阅读2016-12-3 11:00 |个人分类:资料

《古代汉语》(上)面授记录

三、常用词例释:

讲前面两个问题(文选和通论)是手段,掌握常用词才是目的。

下面讲六十三个常用词:

1、参:金文作 ,以 象参(读shēn)星,下加人形是把星晨人格化的意思。后又加“三”以补声。它的本义就是参星。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因为参星是由三颗星组成,所以引申出数词“三”如《郑伯克段于鄢》:“大都不过参(读sān)国之一。”

古时一车驾三马叫骖,故由三引申出“骖”。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参(读cān)乘,袁丝变色。”

因与参差的“参”音相近,故此假借。如《诗经·关睢》:“参(读cēn)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星〓▶〓▶〓▶参(差)

2、度:篆文作,从又,庶省声。本义为量长短。如孟子《梁惠王》:“度(读),然后知长短。”

又引申为抽象的计量:衡量、估计。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

引申为计量、度长短的尺码、尺度。由此引申出法度,长短、高低、正误的标准。如《郑伯克段于鄢》:“今京不度,非制也。”这里活用作动词。又引申为限度。如《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由表示计量、度长度的次数,引申为量词。如《滕王阁序》:“物换星移几度秋。”

通“渡”。如《前汉西域传》:“犹度江河亡维楫。”又引申出经过、度过。如李白《蜀道难》:“猨猱欲度愁攀缘。”

3、伐:金文作 ,用戈割人头,本义是杀。如《甲骨卜辞》:“八月辛亥,无戈伐人二千六百五十六。”

打仗必然杀人,所以由杀引申为进攻。如《曹刿论战》:“齐师伐我。”进攻得胜有功,所以由进攻引申为功业。如《魏公子列传》:“此霸之伐也。”自己详自己有功是夸,所以由功引申为夸耀。如《屈原列传》:“平伐(读kuā)其功。”

又因砍树木、竹子与杀人相像,故又引申为砍伐。如《小石潭记》:“心乐之,伐竹取道。”

4、君:篆文作,从尹从口,尹,甲文作,象手拿木棍或鞭子,用以管理奴隶。“君”在“尹”下加“口”,表示手拿木棒,并向奴隶呵斥。因此,奴隶主便是“君”和“尹”的本义。

到了封建社会,用以指国家最高统治者,即君王。如《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又用以指封建官吏,如《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与国君对话时,不能直称“你”,必须以其职位称之“君”译为“你”。如《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锄,况君之庞弟乎!”后来,由对国君的尊称扩大支对一般人的尊称。如《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君又与子结合为一词,指有地位、有才德的人。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5、步:甲文作 ,左右两脚往前迈出,本义是走路。如《北山移文》:“虽情投魏阙或假步于山扃(窗)。” 又如《战国策·齐策》:“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由走路引申为行走的单位,量词,古人以再举脚为步。如《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由量行走的单位又引申为量地的单位,相当于六尺。如《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由走路引申为徒步,由徒步又引申为步兵。如《赤壁之战》:“……。”

6、阙:篆文作,《说文》:“门观也,从门,欮(jué)声。”本义指皇宫门前的楼。如《北山移文》:“虽情投魏阙。”

因两个楼门之间有空缺,所以引申为豁口。如《山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由豁口抽象化,变为缺点。如《晋灵公不君》:“衮取有阙,唯仲山甫补之。”

宫门楼〓▶豁口〓▶缺点

7、先:甲文作 ,在人前画一只脚,表示走在人前。本义是先行。如《晋灵公不君》:“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由先行引申为摆在第一位。如《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又由先行引申为时间在先,次序在先。如《战国策·齐策》:“冯谖先驱。”

又由时间在先,次序在先引申为去世的(上级、长辈)。如《战国策·齐策》:“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8、观:甲文作 ,篆文作,象猫头鹰的眼睛。本义是观看。如《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用喜爱的感情去看叫观赏、欣赏。如《文选·序》:“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由观赏引申为值得观赏的景象。如《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由观看抽象化,引申为观察、分析。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由是观之,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因皇宫前两边的楼,是用来观看出入行人的,因此叫观(guàn),现“阙”同义。由观引申为楼台,由楼台引申为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再引申指宗庙。如《玄都观桃花》:“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9、善:篆文作,从羊从言,《说文》:“吉也,与‘美’、‘义’同义”。本义是“好”。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以议执政之善否。” 又如《史记·刺客列传》:“秦王之遇太子丹不善。” 再如《孙子·谋攻》:“不战而胜之,善之善于者也。”

“好”用于技巧方面为善于、擅长。如《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又如《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

“好”用于外交关系方面,表示友好、和好。如《史记·项羽本记》:“素善留侯张良。”

“好”用于人,指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如《召公谏弥谤》:“行善而备败。” 又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吾闻忠善以损怨。”再如《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0、宇:篆文作,从宀,于声。本义指屋檐。如《勾践栖会稽》:“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

以部分代替整体,引申房屋。如《右溪记》:“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

由房屋引申为居处。如《国语·周语》:“使各有宁宇。”

由居处引申为一切处所、宇宙。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屋檐〓▶房屋〓▶居处〓▶一切处所、宇宙

11、既:甲文作 ,用人回头不顾陈列于前的食物,表示食罢、食尽。(没找到例句)

由本义引申为已经。如《勾践栖会稽》:“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

又从本义引申出完结、尽的意思。如《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

“既”与“而”、“已”连用,表示不久。如《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12、书:甲文作 ,手执刀在木、竹上刻画;篆文作书,在甲文的基础上加上“者(zhú)”本义是刻写。如《晋灵公不君》:“太史公书曰:‘赵盾弑其君。”

由刻写引申为文字。如《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作书也。”

由文字引申为书信。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庭。

由文字又可引申文书、文诰。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由文书、文诰又可引申引申为专指《尚书》。如《劝学》:“故书者,政事之纪也。”由《尚书》引申为一般书籍(也可以从文字的意思引申)。如《召公谏弥谤》:“史献书。”

13、朝:金文作 ,左是 省,表示日暮时分到来的潮水。

因读音与“早”相近,所以假借作“早”。如《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由早晨扩大为指全天。如《史记·鲁促连邵阳列传》:“三战的亡(丧失),一朝而复(收复)之。”

古代臣子朝见天子,通常在早晨,故引申为朝见、朝拜。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秦。”

由朝见、朝拜君主引申为拜访。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由朝见、朝拜君主的地方引申为朝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由朝廷扩大到指整个王朝,即朝代。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因朝见、朝拜君主时,臣子总是面向君主,故引申为朝向。如《儒林外传·第二十三回》:“他在法云街朝东的一个新门楼子里面住。”

14、期:篆文作,《说文》:“会也,从月,其声”。本义是约会。如《诗·桑中》:“期我乎桑中。”

由约会引申为指定的时间、期限。如《史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以失期。”由指定的时间引申为一个周期的时间。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因约会就希望能见到,固引申出期望。如《西门豹治邺》:“然百岁后,期我父老思我言。”

15、坐:篆文作 ,《说文》:“止也,从留省(田),从土。”停留的意思。由停留引申出坐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由坐落动作引申为坐的的地方,座位。如《史记·项羽本纪》:“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因“坐”与“触”读音相近,能“触”:触犯法律、犯罪。如《晏子使楚》:“王曰:‘何坐?’”因犯罪总有原因,引申为因为。如《陌上桑》:“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16、休:篆文作,人在木下,本义是休息。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行者休于树。”长时间休息叫休养。如岳飞《五岳祠盟记》:“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由休养引申为喜庆、吉祥。如《战国策·魏策》:“休祲(凶兆)降于天。”

从休息引申出停止。如曹丕《典论论文》:“下笔不能自休。”由停止引申出算了。如《冯谖客孟尝君》:“先生休矣。”同算了引申出别、不要。如杜甫《岁晏行》:“汝休枉杀南飞鸿。”又由停止引申出完结,因一般做完事才停止。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感吾生之行休。”

17、责:篆文作,从贝,束声。本义债,欠人财物。如《冯谖客孟尝君》:“先生不羞,乃(竟)有意收责于薛乎。”

如欠人债不去还,人家便来要,因此引申为索取。如《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由具体的索取引申为抽象的要求。如《韩非子•五蠹》:“治强不可责于外。”由要求又引申为责备。如诸葛亮《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之慢。”

由债引申出责任。如《孟子·公孙丑》:“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18、左:甲文作 ,本义为左手。由此引申为方位:左边。如《核舟记》:“鲁直居左。”引申为帮助。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左之,并杀两尉。”

古人以左为卑下,由卑下引申这降职。

19、右:甲文作 ,本义为右手。由此引申为方位:右边。如《核舟记》:“佛印居右。” 引申为帮助,因右手力气大,因而不是一般的帮助,而是神助、保佑。如《左传·襄公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

古人以右为尊、为上、为升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

陪乘的人,坐在驾者之右,所以叫右,即“骖乘”。如《左传·宣公二年》:“其右提弥明知之。”

附:左右:指手下办事人员或君王近臣。如《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由办事人员引申为支配。如《勾践栖会稽》:“唯君左右之。”

手下人、近臣〓▶支配

20、说:甲文作 ,象人张口出舌作出了发言之状,本义是说话。由说话引申抽象的说明、解释。如《墨子·非攻》:“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因说明、解释问有观点,引申为说法、学说。如《劝学》:“方其人习君子之说。”又如《墨子·非攻》:“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再如《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把说明、解释写在书面上,就是文体的一种。如《师说》、《捕蛇者说》。

由说话引申出用话来劝说别人。如《历山之农者》:“舜不以此说(读shuì)尧令从己。” 双如《韩非子•五蠹》:“便使子贡说之。” 再如《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

“说”与“悦”声旁相同,所以相通。如《论学八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1、厌:金文作 ,犬口含肉,不吃下去则饱。本义是饱,后加“厂”表声。如《史记·伯夷列传》:“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吃饱了就满足了,故引申为满足。如《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吃饱又引申为嫌弃、讨厌。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者。”

22、疾:甲文作 ,象人被矢伤状,表示外伤、轻病。如《五人墓碑记》:“其疾病而死。”又如《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

由矢伤引申为痛苦、疾苦。如《西门豹治邺》:“问之民所疾苦。”,由痛苦、疾苦引申为痛恨。如《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由“疾”“急”同音相通,义为迅速、快。如《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

又由“疾”“嫉”同音相通,义为忌妒。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膑至,厐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23、安:甲文作 ,表示女从外来,进入室内。安全、安定、安稳之意。如《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又如《与陈伯之书》:“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再如《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又安矣。”

用来指心理,引申出安逸、舒适。如《进学解》:“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用来表示表示事物,引申为安置、安放。如《失街亭》:“孔明将安营之法……吩咐与杨仪。”

“安”通“焉”。如《前赤壁赋》:“而今安在哉?”又如《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

24、甲:篆文作 ,《说文》:象草木初生时的外皮。引申为动物身上有保护作用的硬壳。如:龟甲。由硬壳引申为铠甲。如《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又如《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由铠甲引申为穿铠甲有人、士兵。如《晋灵公不君》:“秋九月,求是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又如《赤壁之战》:“精甲万人。”

假借作天干第一位。如《哀郢》:“甲之早,吾以行。”引申居第一位。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其景绝胜,又甲庐山。”

25、走:篆文作,本义跑。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又如《木兰诗》:“双兔傍地走。”

由跑引申为抽象的奔、奔向、投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乃亡赵走燕。”

又从跑引申出行进轻快。如《赤壁之战》:“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26、没:篆文作,本义是沉没。如《西门豹治邺》:“行数十里乃没。”又如刘义庆《周处》:“蛟或浮或没。”

由本义引申为潜水。如苏轼《日喻》:“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由本义引申为隐匿。如苏辙《快哉亭记》:“昼则舟辑出没于前。”

由本义引申为覆没。如《报任安书》:“陵未没时,使有来报。”

由本义引申为死、去世。如《许行》:“孔子没。”

27、布:篆文作,从父得声,从巾(象幅布)。本义是麻布。如《许行》:“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上古百姓不能穿丝织品,只能穿布衣,所以“布衣”为百姓的代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后又成为一般士人的专称。如《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先秦时的一种货币。如《诗经·氓》:“抱布贸丝。”

“布”“铺”同音,通“铺”,作铺陈、散布讲。如《劝学》:“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又如《文选序》:“舒布为诗。”由此抽象化为展示、宣告。如《与陈伯之书》:“聊布往怀,君共详之。”

28、子:金文作 ,象两小手上下活动,下肢裹在襁褓里的幼儿,头部比例较大,所以本义指婴儿。词义稍稍扩大,引申为孩子、子女,不分男女。如《赤壁之战》:“肃请得奉命吊哀二子”,指儿子。如《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妻子”,则指女儿。

后来词义缩小了,专指男子。

古代男尊女卑,“子”由男子引申为对人的尊称。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又引申为特指少数有德的人,等于“夫子”。如孔子、墨子等。古书上的“子曰”是专指孔子。

婴儿〓▶子女〓▶男子〓▶对人的尊称〓▶有德的人〓▶孔子

29、臣:甲文作 ,只画一只眼睛,没有瞳孔,表示被刺盲一目的人,即奴隶。如《甲骨卜辞》:“岁五臣于帝(肢解五个奴隶以祭于上帝)。”

由奴隶引申为第一人称谦词。如《史记·高祖本记》:“吕公曰:‘臣少好相人。”

因为所有的官吏和百姓对皇帝都得自称为“臣”,故引申为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还因为奴隶是专供奴隶主役使的人,所以又引申为役使。如《左传·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30、理:篆文作,从玉,里声。《说文》治玉也。如《韩非子·和氏壁》:“王乃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由治玉引申为治理一切事物。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由治理引申为治理好。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由治理得好又引申为太平无事。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黜(罢免)陟(升迁)不知,理乱不闻。”

又从治理引申出条理、纹理。如《史记·扁鹊列传》:“君有疾在腠理。”由条理引申作规律。如杜甫《赴奉先咏怀》:“以兹悟生理。”由规律又引申出道理、情理。如《察传》:“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又从治理引申为专指治理狱讼的法官。如《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又如《报任安书》:“遂下于理。”

31、及:篆文作,《说文》“逮也,从又人。”一中手抓住前面人的后身,表示追赶上了。如《史记·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用作出了抽象意义,是赶上。如《邹忌讽秦王纳谏》:“徐公休能及君也。”

也可以表示达到。如《李塑雪夜入蔡州》:“及里城,亦然。”

由动词达到虚化为介词“等到”。如《冯婉贞》:“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服矣。”

由介词进一步虚化,则为连词,相当于“与”、“和”。如《李塑雪夜入蔡州》:“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

32、舍:金文作 ,即 形的文字化。《说文》:“市居曰舍”。本义是旅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又引申为一般的房舍。

因旅馆不是久居之地,引申为住宅区一夜。如《左传·庄公三年》:“师行一宿为舍。”由住一宿又引申为捨弃。如《公输》:“舍其文轩。”由捨弃引申为释放。如《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

因古时旅馆三十里一个,所以三十里为一舍。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退避君三舍。”

通“啥”。如《孟子·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

33、直:甲文作 ,象眼正在看一直长以。本义是不曲。如《劝学》:“木受绳则直。”引申为事理站得住。如《指南录后序》:“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理当死。”

从不曲引申为正直不阿。如《韩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通“值”。如《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由价值引申为报酬。如柳宗元《送薛存义序》:“今我农牧区其直。”

通“只”。如《孟子·梁惠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4、暴:篆文作,象双手捧箕米暴于日光之下。读,与“曝”为古今字,本义是晒。如《许行》:“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由晒引申为显露、曝露。如《勾践栖会稽》:“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借作“暴”,猛烈。如《诗经·终风》:“终风且暴。”由猛烈引申为残暴。如《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由残暴引申为叛逆。如《韩非子•五蠹》:“以是观之,夫君之三臣,父之暴子也。”

通“搏”,赤手空拳。如《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35、畔:篆文作,从田,半声。《说文》:“地界也”。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

田、地界是田、地的边,因此引申为边、侧。如《史记·屈原列传》:“被发笺吟泽畔。”

通“叛”。如《孟子·公孙丑》:“亲戚畔之。”

36、举:篆文作,从手,與声。本义为举起。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由举起引申为在高处。如《北山移文》:“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由在高处引申为举荐、提拔。如《屈原列传》:“举贤以自佐。”由举荐、提拔引申为推崇。如《韩非子•五蠹》:“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由举起引申为引兵。如《史记·刺史列传》:“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由举起引申为全部。如《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欣欣然有喜色。”

37、籍:篆文作 ,从竹,耤声。本义是名册。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货窜名军籍中。”

由名册引申为档案、文献。如《孟子·万章》:“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由此引申为书籍。如《文选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

由名册引申为门籍,这是一块竹扁,上面写着人的名字、年龄、状貌,挂在宫门上,查对相符,才得入宫门。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除窦婴门籍。”

通“藉”,凭借。如《韩非子•五蠹》:“其学者,则称先生之道籍仁义。”

38、难:篆文作,从 嘆得声,从隹得义。《说文》:“,鸟也”。

假借作困难,不容易。如《郑伯克段于鄢》:“蔓难图也。”

假借作责难、责备。如《孟子·离娄》:“于禽兽又休难焉?”

假借作灾难、乱事。如《指南录后序》:“生死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39、信;篆文作,从人,从言。本义是语言真实、不虚伪。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由语言真实、不虚伪引申为真诚。如《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

由语言真实、不虚伪又引申为讲信用。如《韩非子•五蠹》:“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

由语言真实、不虚伪又引申为相信、信任。如《郑人买履》:“宁信度,无自信也。”

由语言真实、不虚伪又引申为确实、真的。如《孟子·公孙丑》:“信能行于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因音近而通“伸”。如《中山狼传》:“信足先生。”

把真实语言写在书面上,上古叫“书”而不叫“信”,唐朝才有“书信”之意。中古时,“信”才有“使者”的意思。

40、穷:篆文作,从穴,躬声。本义为洞穴尽头。由此引申为尽、完。如《史记·刺客列传》:“图穷而匕首见。”由尽、完引申为走到尽头。如《屈原列传》:“人穷则返本。”由走到尽头引申为走投无路。由走投无路引申为不能显贵。如《孟子·尽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由走投无路引申为贫乏、困难。如《孟子·尽心》:“穷则失义。”

由走到尽头又引申为望尽、寻究。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1、好:甲文作 ,古以抱婴之女为好。本义是不坏、善。如《诗经·崧高》:“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用于形貌:漂亮。如《西门豹治邺》:“此女子不好。”

用于事物:可引人喜好、爱好。如《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用于人际关系:友好。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好会于西河外。”

42、息:篆文作,《说文》:“从心自,喘也。”本义是呼吸,喘气。如《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由呼吸、喘气引申为叹气。如《史记·项羽本纪》:“陈涉太息。”

由呼吸、喘气引申为休息。如《木兰诗》:“夜夜不得息。”休息对于工作来说是停止。如《羌村三首》:“兵革既未息。” 休息对于精力来说是增长。如《庄子·秋水》:“消息盈虚。”增长劳力,则为子女。如《陈情表》:“晚有儿息。”由子女又引申为利息。如《论贵族粟疏》:“亡者取倍称之息。”

43、牧:甲文作  ,象手执鞭牧牛之状。本义放养牲畜。如《汉书·苏武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引申为管理、统治。如《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由统治引申为统治百姓的人、官吏。如《方腊起义》:“夫天生丞民,树之同牧,本以养民也,乃暴虐如是!”

由放牧牲畜引申为郊野。如《登楼赋》:“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44、负:篆文作,《说文》:“恃也,从人从贝。”仗恃、凭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由此引申出背负。如《孟子·梁惠王》:“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由背负抽象为承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由承担引申为负责。

由背负引申为违背(反从为背)。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决负约不偿城。”由违背引申出背叛。如《……》:“禽兽负恩若是。” 由违背引申出辜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由背负又引申为失败。如《史记·陈丞相世家》:“无益于胜负之数。”

45、奉:篆文作,承也,从牛从手,丰声。本义为捧。如《哀江南赋》:“奉球盘而不定。”

引申为双手接下、承受。《史记·刺客列传》:“敬奉教。”

引申为敬献。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奉缶于秦。”

又引申为拥戴。如《崤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又引申为供奉、奉养。如《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由奉养引申为俸禄。如《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

46明:甲文作 ,用日月交辉表示光明。如《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引申为抽象意义的明白。如《史记·屈原列传》:“博学强志,明于汉乱,娴于辞令。”

由明白、通达引申为英明、贤明。如《史记·屈原列传》:“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由明白、清楚引申为看得明、看得清。如《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

由看得明引申为眼力好。如《孟子·离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由眼力好引申为眼力、视力。如《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晚上说“明”就是第二天,因此引申为“第二”。如《史记·刺客列传》:“其明年。”

47、任:金文作 ,象人担货也。本义是担子。如《孟子·滕王公》:“门子治任将归。”又如“任重道远”。

由担子引申为职务。如《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担起职务,好比挑起一副担子,有困难,要有勇气,因而引申为担当。如《左传·成公二年》:“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叫别人来担当,叫任用。如《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

由任用引申出信托。如《史记·屈原列传》:“王甚任之。”

由信托引申出听任。如《归去来辞》:“曷不委心任去留。”

担子〓▶职务〓▶担当〓▶任用〓▶信托〓▶听任

48、末:篆文作,木上加一横,指事字,表示“树梢”。如《楚辞·湘君》:“蹇芙蓉兮木末。”

引申为尖端。如《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与“树本”相比,“树梢”为非主要部分。如《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

从生长顺序看,“树梢”在“树本”之后。如《文选序》:“荀(荀子)宋(宋玉)表之于前,贾(贾谊)马(司马相如)继之于末。”

又引申为轻微、不足道。如《东京赋》:“末学肤受。”

49、属:篆文作,从尾,蜀声。(蜀是蚕。古成都养蚕业发达,故叫蜀;古重庆一带大蛇多,故叫巴。)本义是单个连接。如《山峡》:“高猿长哮,属引凄异。”

引申很多的东西连缀。如《张衡传》:“衡少善属文。”

由连接引申为跟随。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由跟随又引申为隶属。如《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由隶属引申出类、辈。如《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

通“嘱”。如《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50、垂:篆文作,象草木花叶下垂。本义是挂下、低下。如《促织》:“入其舍,则靡室垂簾。”

引申为落下。如《史记·刺客列传》:“士皆垂泪涕泣。”由此抽象化为流传下来。如杜甫《咏怀古迹》:“诸葛大名垂宇宙。”

因挂下、低下对地面来说就是接近、将近。如柳宗元《封建论》:“垂二百祀,大业弥固。”

通“陲”,边疆。如《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守边疆的臣在,那么边疆不会丧失)”又引申为边。如曹植《白马篇》:“扬声沙漠垂。”

通“唾”。如《中山狼传》:“唾手可得。”

51、并:篆文作,象二人并列在地面上,会意字。本义是并列。如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才并踵顶而卧。”引申一块儿。如《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由一块儿引申为并吞。如《史记·刺客列传》:“其并天下。”

由一块儿引申为合并。如《六国论》:“并力西向。”

又引申为并且。如《促织》:“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52、贱:篆文作,从贝,戋(jiān)声。本义为价值低。如《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引申为地位低下。如《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的存也。”由地位低下引申为谦称:我、自己。如《报任安书》:“又迫贱事。”

由地位低下引申出轻视。如《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

53、长:甲文作 ,下为人,上是长发。本义是不短。如《史记·刺客列传》:“拔剑,剑长,操其室。”用于时间表示长久。如《史记·刺客列传》:“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乎?”用于空间表示跨度大、长远。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

由不短引申为长处;由长处又引申为擅长。如《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

又引申为生长、增长。如《论积贮疏》:“生于地,长于时。”由生长引申为年长。如《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的存也。”由年长引申为首领。如《冯婉贞》:“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由年长又引申为大。如《劝学》:“神莫大于是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54、御:甲文作 ,左“示”省,表神;中棒,右人。象神执棒敲人。本义是祭祀。因古时祭祀只有皇帝才能进行,所以引申为帝王所为。由帝王所为引申为统治。如《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由统治引申为统率。

通“驭”,驾驭车马。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荀林风御戎。” 引申为一般的驾驭、驾驶。如《逍遥游》:“御六气之变。”又引申出驾驭车马的人。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

通“禦”,抵抗、防治。如《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55、货:篆文作,从贝,化声。段注:货者,化也。变化交易之物。本义是货币。如《汉书·食货志》:“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

由此引申为财物。如《孟子·梁惠王》:“寡人好货。”由财物引申为用财物买通、贿赂。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货窜名军籍中。”

用货物换钱为卖。如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不售,未卖出去)。”

用钱换货物为买。如《食货志》:“请自今所货,岁约不过二百万缗。”

56、闻:篆文作,从耳,门声。本义是听到。如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闻水声。”

引申为听说、知道。如《勾践栖会稽》:“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由听说引申为知识、见闻。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

由听说又引申为传说、事迹。如《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由听说又引申出名声、声望。如《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通“渡”。如《前汉西域传》:“犹度江河亡维楫。”又引申出经过、度过。如李白《蜀道难》:“猨猱欲度愁攀缘。”

57、去:篆文作,上盖,下皿。本义是饭器。由此引申为收藏。如《汉书·苏武传》:“屈野鼠去草食而食之。”

又引申为除去。如《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由除去引申为主动离开。如《论贵粟疏》:“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

由离开引申为距离。如《史记·项羽本纪》:“相去四十里。”

饭器〓▶收藏〓▶除去〓▶离开〓▶距离

58、兵:篆文作 象双手挥斧斤。本义是作战。如《孙子·计篇》:“兵者国之大事。”

由作战引申为武器。如《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

由作战引申为作战的人、士兵。如《鸿门宴》:“兵四十万。” 由士兵引申为军队。如《指南录后序》:“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由作战引申为军事、征战之事。如《论积贮疏》:“兵旱相乘。”

59、归:甲文作 ,象扫帚扫弓之形,表示打猎归来。引申为一般归来。如《醉翁亭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由归来引申归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由归来引申为归总、汇集。如《论语·子张》:“天下之恶皆归焉。”又如《赤壁之占》:“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由归来又引申为女子出嫁。如《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适家。”

通“馈”,赠送。如《论语·阳货》:“归孔子豚。”

60、齿:甲文作 ,本义为门牙。如《左传·僖公五年》:“唇亡齿寒,其虞虢之谓也。”

因人的牙齿生长现脱落能显示人年岁的大小,所以引申为岁数、年龄。如《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由齿的生长状况引申为排列、同列、并列。如《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61、幸:甲文作 ,执人之勒,人不见,摆脱手铐而去,表示幸运。如《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引申幸亏、庆幸。如《促织》:“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得到帝王的重用、宠爱是幸运之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由此引申为帝王到、去。如《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虚化为表敬副词。如《苏武传》:“幸蒙其赏赐。”

        

62、臭:甲文作 ,在犬上加鼻。本义是闻气味。如《荀子·礼论》:“三臭之不食也。”

引申为气味。如《礼记·七学》:“如恶恶臭。”这里指不好的气味。又如《送芝阳马生序》:“左佩万,右备臭。”这里指香的气味。

63、策:篆文作,从竹,从朿。本义为马鞭。如《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由马鞭引申出用鞭子打。如《论贵粟疏》:“乘坚策肥。”

引申为拐杖。如《淮南子·坠形》:“夸父弃其策,是为邓林。”引申为扶杖。如曹植《苦思行》:“策杖从我游。”又引申为计策、计谋。如杨雄《解嘲笑》:“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

通“册”,竹简串。如《春秋左传序》:“大事书之册,小事简牍而已。”

很多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待研究。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