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宜宾零距离网络 返回首页

姚文长的个人空间 http://bbs.ybvv.com/?3398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外国文学》(下)面授记录(姚文长)

已有 1340 次阅读2017-1-30 08:56 |个人分类:资料| 出版社, 贵州, 记录, 文学

《外国文学》(下)面授记录

教材:《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上、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时间: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六日至十六日(83年秋期)

地点:宜宾教师进修学校

讲师:沈代新、杨思聪

第六章  浪漫主义文学(沈代新讲)

开讲之前强调:

我们的学习,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指导书为纲。

面授是讲疑点、难点、重点,它往往超过教材深度。

辅导教材是对面授的补充。如果辅导教材上提到的是教材上的,就要看;上面的复习思考题是思考的,不是考试题。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盛行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作为创作方法,自古有之,从文学创作产生的一天起就有的。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基础和条件有三个方面:

(一)社会基础:

1789年法国的大革命以后对欧洲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反响。当时的现实是封建主义处于崩溃和灭亡阶段,资本主义各方面迅速发展,各阶级、各阶层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反映、不同的要求。

革命不但动摇而且摧毁了封建阶级,但它要竭力地反抗,它对革命现实强烈地不满,仇视革命,仇视革命现实,要求回复到中世纪去。这是封建阶级的反映和要求。

广大的人民群众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对现实也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当时的现实并不平等、并不自由、并不博爱。

广大的中小资产阶级被大资产阶级排斥,他们不满社会的罪恶,不满封建社会的黑暗,他们要求继续革命、继续战斗,他们的理想是向前看,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

另外,还有一部分保守的、落后的资产阶级和农民,他们有消极情绪,他们要求安定。

(二)思想基础:

唯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浪漫主义文学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以赫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对消极浪漫主义的悲观、个人主义的影响尤为严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即圣西门、傅立叶、葛德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代表了革命阶级的思想,这就为积极的浪漫主义打下了思想基础。

(三)传统基础:

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感伤主义文学,代表了一部分中下层人士的思想,它强调写人的感伤情绪,对消极浪漫主义影响较大;狂飚突进文学主张崇尚感性、崇尚自然,对积极浪漫主义影响较大。因此,浪漫主义文学是在感伤主义文学和狂飚突进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分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个流派。这两个流派是按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划分的,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都同意这样分。这种分法是高尔基首先提出,得到许多革命国家和革命作家赞成的。我们认为,这种分法是科学的、可以的;但不分也行。其他国家、其他作家,他们是不分的,统称为浪漫主义文学。

它们的共同基本特点,书上和指导书上有不同,两者均可。不过指导书上的说法,采用了现在一些书上共同的说法。

浪漫主义文学根本特点是具有主观性和幻想性。“幻想性”可以不加。写主观、幻想,就是写理想,这就是一个本质的特点。由这一特点,确定了它们以下特点:

(一)在创作理论上:

1、强调诗人和诗歌的作用,夸大了诗人和诗歌的作用。

他们说:诗人和诗歌要教育人民,感化人民。他们说:诗歌可以包括一切,诗歌可以代替一切。那么,一切也就是诗歌了?这样夸大诗歌的作用,实际上是否定诗歌,一切都不是诗歌。

雪莱说:“诗歌是预言,人民要按预言指引的方向前进;诗人是预言家,诗人是立法者,是决定一切的。”“诗可以在人生活中创造另一个人生,使我们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居民。”

2、崇尚感情和理想。他们把表现人物的感情和理想,作为首要任务。

3、反对传统文学的束缚和清规戒律,主张自由创新。目的是自由地表现诗人的思想和愿望。

4、重视民间文学。

(二)在创作方法上:

浪漫主义文学不强调描写具体的现实的真实,而强调发挥作者主观的想象,因此,常常使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用此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来描写非凡的人物、非凡的环境、非凡的情节、非凡的事件。作品中的男主人是英雄、勇士,女主人是绝代美人;情节、事件惊险离奇;环境五光十色,有古国风光和异域情调。

(三)在创作内容上:

浪漫主义文学不强调描写具体的现实的真实事物,也不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着重写人对现实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如:

1、以理想否定现实。

用描写理想来掩盖、否定、批判现实的黑暗,用理想与现实对比。

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冉阿让当市长时,中年人人人有工作,自由地劳动,小孩子可以免费上学,老年人有养老金,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写这的目的是批判法国的现实。这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消极的浪漫主义则描写神秘世界和美化的中世纪生活来反对现实。他们的理想是倒退,倒退到中世纪,甚至遥远的时代。他们的理想不是表现为怀旧,便是表现为遁世。

2、以自然美反对社会丑。

这里的“自然”与“社会”是对立的。他们认为社会不配作文学的题材,另一方面受到卢梭“回到自然”的影响。“自然”,主要是指大自然,偏僻的乡村、湖畔、未受影响的农村、农民等。他们是用这些来抗对社会的丑恶的,描写自然是他们的手段。写作时要求情景交融,自然美与内心的感情结合。这是一大创造发明,扩大了文学的描写内容和范围。消极的浪漫主义与积极的浪漫主义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积极浪漫主义是以自然美来歌颂革命斗争,批判反动势力的罪恶,是和表达作者对自由的渴望是统一的。如拜伦的《哈尔德·哈洛尔德》中写阿尔卑斯山自然景色的雄伟、壮丽,日内瓦的湖畔景色,阿尔巴尼亚、葡萄牙的优美风景、壮丽山河,目的在于对当时那些国家人民争取民主、争取解放斗争的支持和歌颂,反对奴役和压迫。

消极的浪漫主义是把自然美当着神秘的、出世的世界来描写的。他们用自然来逃避斗争,在自然中寻找刺激、欢乐和安慰。

3、以古寓今,以古讽今。

在古人、古事中寻找理想,以古人、古事来寄托理想,讽刺现实社会。这“古”,重点是中世纪社会。那时,是宗教统治时期,那些惊险、离奇的故事,更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不是为写古而写古,而是为寄托理想、讽刺现实。在这方面,消极浪漫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也不同:

积极浪漫主义是为了表现革命的激情和理想。如拜伦的《哈尔德·哈洛尔德》中,歌颂古希腊是为了讽刺现实。

消极浪漫主义是相反的,他们美化中世纪,美化古人、古事、帝王将相,是要回复到中世纪。

4、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全心全意描写个人受到社会的压抑。消极浪漫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也不同:

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在反对奴役、反对压迫,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向往革命斗争方面。虽然斗争中往往是个人反抗、个人斗争,却都反映了不同程度的要求。

消极浪漫主义表现在脱离现实、逃避斗争方面。因此,消极浪漫主义是极端个人主义和逃避主义。

以上四点,基本包括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内容。

(四)在塑造成人物形象上:

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所塑造成的人物形象,都是一些非凡的。其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愿望。它是在现实人物的基础上夸张写出来的。这些非凡的英雄,是社会的叛逆者,是反对奴役、要求自由解放的战士;但他们的要求往往是脱离现实的幻想。

消极浪漫主义塑造的形象是消极的、悲观的、厌世的人。

(五)在创作体裁上:

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体裁是诗歌,所以浪漫主义文学叫“诗歌文学”。这并不是说没有其它体裁,只不过是诗歌形式最盛行,其影响最大。因为这种形式最能表达作者的激情和思想,来得快、方便,所以盛行。

浪漫主义文学还发明了一种叫“抒情叙事诗”的新体裁。这和以前的叙事诗不同,荷马史诗是叙事诗,主要写打仗的事,而“抒情叙事诗”主要是抒情,而叙事是骨架和框框;在骨架与框框中抒情。

浪漫主义文学还写有小说(主要是历史小说),也有历史剧等。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重点,以上是对重点的补充。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情况:

(一)一般情况:

浪漫主义文学首先发生于德国,影响和成就最大的是英国。

消极浪漫主义早于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势力强大的是德国,积极浪漫主义势力强大的是英国。两种浪漫主义势力相持不下、时间最长的是法国;因为法国封建统治势力大,英国资本主义势力大,而法国处于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阶段。

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家,多是从积极浪漫主义发展到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和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大家去看教材《概述》,虽然每个作家只有几句话,但那教材要去看。

(二)各国情况:

1、英国:

消极浪漫主义:

英国浪漫主义成就最大的是消极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是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住在英国东北湖区,在湖畔进行写作,描写了湖畔田园风光而得名。湖畔诗人有消极情绪,但对他们不能加“反动”二字,说他们消极是可以的。目前好些教材否定湖畔诗人,这是不对的。虽然骚塞是反动的,但他毕竟是老三。

湖畔诗人的积极表现在:

描写了乡村生活和农民生活,非常真实、质朴,扩大了诗歌的描写领域。

反对古典主义传统,要求用日常生活用语。这是诗歌语言革新,为英国诗歌语言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英国诗歌的发展。

强调诗歌的音韵节奏,强调音乐美。

积极浪漫主义:

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有诗人雪莱和拜伦、小说家司各特。司各特善于写历史小说,在欧洲文学史上台阶重要的地位,是历史小说的创始者。

雪莱:

雪莱是欧洲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抒情诗《西风颂》、《云雀颂》,长诗《麦布女王》和诗剧《普罗米修斯》。

雪莱诗歌创作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A、歌颂理想:

从思想性来看,不仅仅是揭露和批判了一切种种形式的剥削和压迫,不仅仅是歌颂了一切种种形式的革命战争,最重要的是歌颂了人类最高的理想——空想社会主义。这是他高出于同时代的诗人之点。如普希金就没有达到这一点。

他在《麦布女王》中展现了未来世界:两极解冻、好花常开,美景常在;老虎和豺狼很驯服,兽性也变了;人们中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神权、没有宗教,人与人之间是友爱的、和睦的。这就是社会主义。

他在《普罗米修斯》中,还有进一步的描写: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氏族的区别,消除了界线,即世界大同;在这个世界中,科学文化也有充分的发展,人能控制自然、驾御自然,把各种自然作为造福人类的工具,每个人都掌握了科学文化,科学文化为人类所共有。

B、歌颂英雄:

从塑造的主人公来看,这些主人公都是为集体、为人类而斗争的英雄,很少有个人主义的东西。主人公不是与社会对立的,而是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支持的,他们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却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点,也是同时代的诗人所不及的。如拜伦就没有做到这一点。拜伦塑造的主人公,往往是为了个人恩怨、个人爱情主私人的利益而战斗,因此脱离群众、斗争必然失败,往往带有悲观的色彩。

雪莱在《普罗米修斯》中,集中表现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为此,他蒙受了最大的苦难,但从不灰心,对前途充满信心,所以得到整个宇宙的同情和支持,洋溢着集体主义的思想。

C、艺术性强:

从艺术技巧上看,想象丰富,比喻巧妙,音韵和谐。

在《普罗米修斯》中,用普罗米修斯象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大无畏的、不妥协的精神,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用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象征广大的革命人民,表现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朱比特(宙斯)象征人间暴君,说明强大的统治者终于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用海神的女儿、精灵、冥王象征自然力量,这些自然力量联合起来反对朱比特,使朱比特自动下台,说明了自然发展的规律(统治者自动倒台,这是空想)。

这些比喻非常美妙,有丰富的想象。但这比喻、这想象,也给作品带来了缺点:就是使读者不易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大家像猜迷语一样,猜测一阵,还是猜不中。

其音韵和谐表现为节奏感、音乐感强,大量的作品可以作曲。

拜伦:(重点掌握)

A、对拜伦的评价:

雪莱是杰出的诗人,拜伦是杰出而伟大的诗人。其伟大,主要是作品的丰富,他的作品大大地超过了雪莱。他的诗有抒情诗、讽刺诗、叙事诗、诗剧、诗小说。各种体裁都有,这是一大。二大是作品的成就和影响大。他的诗对当时的诗人、对以后的诗人有影响,对当时的革命斗争也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说他是伟大的诗人。

过去的评论有些不正确,说他“死得早、死得好。”教材上也引用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艾德格(马克思的三女婿)在一本回忆马克思的小册子中写的,说是马克思说:“雪莱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拜伦死得早、死得好,不然要成为资产阶级的政客。”这纯属是造谣。其原因有:

a、查遍马克思著作及当时人的回忆/马克思无这样的论述。

b、艾德格是政治骗子,他本人爱雪莱诗、不爱拜伦诗,就借马克思之口,打败拜伦。

c拜伦的生平,说明他不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政客。

拜伦小时候十分贫困。十岁时,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他伯父死了,他继承了祖父的遗产和贵族头衔,但他是贵族的叛逆者。读书时,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十几岁大学毕业,成了上议院的议员(世袭的),他就反对当时英国的内外政策。当工人、农民发生起义后,英国政府在讨论镇压起义的政策时,拜伦力排众议,表示反对;他还反对英国的对外侵略的政策。后来出国后,在意大利是烧炭党地方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在希腊,他又成为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把自己的财产、生命献给了希腊革命。这怎能说“死得早、死得好”呢?怎么能说他“要成为资产阶级的政客”呢?

当然,他的诗作中,表现了悲观的色彩、消极的情绪;这是赶不上雪莱的。雪莱的岳丈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葛德文,他帮助了雪莱。但是,我们要看这悲观消极情绪是在逐渐发展,还是逐渐克服。从他的作品、从他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拜伦是在逐渐克服。所以那评论是不对的。

B拜伦式的英雄:

18131815年,拜伦以东方故事为题材,写了六部长诗:《异教徒》、《阿比道斯新妇》、《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这六部长诗叫“东方诗篇”。长诗中的主人公叫拜伦式的英雄。这种英雄,在他后来的诗剧《曼弗莱德》和《该隐》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描写。

具有下面特点的人叫拜伦式的英雄:

a)不容于社会,是社会的叛逆者。

叛逆的原因是因本身受到社会的迫害,或是对社会种种不平感到愤慨,或是对社会的前途失望。

b)是社会的反抗者。

反抗有三种情况:

第一、要报仇、复仇,决心斗争到底。在斗争中有坚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对强大的敌人决不妥协,他们宁愿斗争而死,也不屈服。是斗争的英勇战士。

第二、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用嬉笑怒骂来讽刺、挖苦社会的种种弊端。是社会罪恶的讽刺家。

第三、情愿与自然为伍、鸟兽为伍,不愿与罪恶的社会同流合污。是隐世者、遁世者。

c)是孤独的叛逆者,是个人主义的英雄。

他们性格倔强高傲,对社会不满,对上层鄙视;同时脱离群众,看不到群众的力量,是个人奋斗、孤立无援的。

具有以上三个特点的人叫拜伦式的英雄。这些特点,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a)表现了诗人和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派、广大人民群众对斗争的渴望和斗争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斗争的前途感到渺茫,流露出悲观失望的情绪。

b拜伦式的英雄,主要力量是反抗、是斗争,这种精神,大大地鼓舞了人们斗争的意志,对当时的反动势力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因为这一点,他的作品一出版,马上传遍了欧洲。如《海盗》。

C拜伦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a)思想上的特点:

第一、猛烈地批判了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社会丑恶;但没有明确的、崇高的理想,不如雪莱。

他批判的猛烈和尖锐,远远超过了雪莱,他不但批判了英国社会的丑恶,而且批判了整个欧洲大陆的社会丑恶。他是为批判而批判,没有明确的批判目的,没有明确的、崇高的理想。

第二、热情地歌颂了自由和斗争,但同时散布了浓厚的悲观情绪。

他的诗,绝大部分歌颂自由、斗争,歌颂民主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等。如《哈尔德·哈洛尔德》中,歌颂了希腊、葡萄牙和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的斗争,但对斗争的前途看不清,有浓厚的悲观情绪。

第三、反对奴役压迫,但却宣扬了个人奋斗。

拜伦式的英雄都是宁肯为自由而死,不愿受奴役,不愿屈辱而生;同时宣扬了个人奋斗。

对拜伦作品的思想特点,主要应看到他的优点。

b)艺术上的特点:

《哈尔德·哈洛尔德》基本体现了拜伦诗的艺术特点。除书上的外,现补充几点。这几点,不是可有可无的。

第一、在方法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讽刺与浪漫主义的抒情的方法,有时是同时并用,有时是互相交织的。

现实主义的讽刺是以揭露现实为主;浪漫主义的抒情重点是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感受,表现诗人的喜怒哀乐。同时并用的如“东方诗篇”、《哈尔德·哈洛尔德》;互相交织的如璜》。

第二、在体裁上,创造了抒情叙事诗。

《哈尔德·哈洛尔德》。

第三、在语言上,在湖畔诗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革新。表现在:

甲、把散文式的语法带进了诗歌领域。这样,能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意见、意愿,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激情。与雪莱相比,拜伦的诗很少有入乐的,而且是长短句。

乙、善引用引文和成语,能使引文、成语推陈出新,妙趣横生。

丙、特别善于把行帮(各行各业)的语言、街头巷语及报张杂志上的政论性的语言,放在自己的诗里。这些往往是学者们认为不能入诗的。

丁、还善于运用民间语言。

这样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语言,扩大了描写生活的范围,便于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便于描写栩栩如生的形象。

c)影响:

拜伦的诗歌用战斗精神,鼓舞了当时和以后的爱国志士,鼓舞了当时和以后的一切斗士。如:对中国反满清起过作用;另一方面,也对革命斗争起了腐蚀作用。

拜伦诗歌的艺术特点,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起了很大的影响。欧洲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受过拜伦诗歌的影响;对中国的文学也有影响,如鲁迅、郭沫若等就受过其影响。但有些落后的诗人,特别欣赏他的消极悲观情绪,因此,加深了这些诗人悲观厌世的情绪。

D《哈尔德·哈洛尔德》:(重点)

拜伦的最高成就是《唐璜》,它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替使用的。这里选讲的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这篇著作主要是自学,下面提示几点:

a)思想内容:

全诗分四章:

第一章是关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旅途见闻,歌颂西班牙民族解放战争是全章的中心。

第二章是关于希腊等地的旅途见闻,从追忆古希腊灿烂文化到描写今天被土耳其奴役的希腊人民的悲惨命运,谴责了封建暴君,鼓励希腊人民起来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

第三章是关于比利时和瑞士的旅途见闻,其中有对启蒙思想家的赞颂,对滑铁卢战役的回顾和对“神圣同盟”的严厉批判。

第四章是关于意大利的旅途见闻,用追忆古罗马的历史来鼓励意大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号召处于四分五裂的意大利人民为独立而战。

要了解主题思想。长诗的主题思想是反映对自由、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歌颂,同时流露了作者个人主义、悲观情绪。

b)人物形象:

长诗有两个和要人物:一个是虚构的哈洛尔德,一个是作者的代言人、抒情主人公。哈洛尔德反映了诗人消极的一面,抒情主人公反映了诗人积极的一面。

重点了解哈洛尔德,见教材和参考。

c)艺术特点:

它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这里补充两点:

第一、结构特殊,是内外并行的双层结构。

外部结构是写哈洛尔德的游历,是游记。游历是线索,作用是把各自独立的四章联系起来,起联系贯穿作用。

内部结构是在哈洛尔德的游历中,诗人对各国的风土人情、重大政治事件的感情。内部结构是主体,它决定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二、体裁特点是抒情叙事诗。

作品写欧洲大陆的重大政治事件、风土人情、山川水木,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这些记叙来抒发诗人的感情。叙事是框架、是依托,抒情是装在框架里的、是主要的。

2、法国: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他是诗人、是小说家、是戏剧家,是全面发展的。下面讲三个问题:

雨果思想创作的发展分段:

主要自学,提示几点:

①18201827年,是雨果思想创作的早期。

这时他政治上是保守的,是保皇党。他拥护王权,反对拿破伦革命,相信宗教,歌颂宗教。

创作上既是古典主义,又是消极浪漫主义。

《颂歌和杂诗》是他这时期的代表作。

②18271848年,是雨果思想创作的第二时期。

这时他在政治上从保守派转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他反封建、反教会,但动摇、不彻底。

在文学上,从保守的古典主义、消极的浪漫主义转变为积极的浪漫主义,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领袖。全面地为积极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

这时期,他有诗歌、小说、戏剧、文艺论著等。

他成为领袖,不是经过选举的,其标志是:

A1827年,他的悲剧《克伦威尔·序言》发表,它成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纲领和宣言。

《克伦威尔·序言》的内容是:

a)主张文学创新,坚决地反对古典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一切清规戒律,主张时代变了,体裁也要变,要自由地创造文学形式。

b)主张文学的首要任务是表现诗人和作家的激情和理想。

c)指出美与丑对照原则。古典主义有明确的悲喜剧界线,而雨果反对这界线,主张美与丑、崇高与卑下是并存的。他主张精辟美,卑下、丑是作陪衬的。这是雨果思想的核心。

d)主张文学语言要革新,要用人民日常生活用语,用大众语言进行创作。

B1830年,他的悲剧《欧那尼》上演,成为哄动法国文坛上的大事。

《欧那尼》上演之前,经历了激烈的斗争;上演时,反动派雇人支剧场捣乱,但捣乱的人却被剧情吸引而忘记捣乱。这就使剧本获得成功,浪漫主义取得胜利。这是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古典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C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一发表,就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巴黎圣母院》把广大读者吸引到浪漫主义一面来,表示浪漫主义在小说领域取得了胜利。这胜利,巩固了浪漫主义的胜利成果,标志着浪漫主义取得了最后的、彻底的胜利。

这第二阶段是掌握的重点。

③1848年以后,是雨果思想创作的晚期。

这时他在政治上由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转变为积极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反对封建、反对教会是彻底;反对资产阶级法国对内对外的反动政策;重要的一点是同情、支持工人运动。这是雨果晚期思想上的特点。

创作上的特点是从浪漫主义逐渐过渡到批判现实主义,从浪漫主义逐渐过渡为现实主义。

这时期的作品有《九三年》、《海上劳工》、《悲惨世界》、《凶年集》、《惩罚集》、《笑面人》。

雨果的一生,主要是浪漫主义的诗人和作家。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不是《悲惨世界》,而是《巴黎圣母院》。

拜伦作品,主要是诗歌,还不易看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雨果不同,除诗歌外还有小说,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巴黎圣母院》:

A、思想内容:

《巴黎圣母院》通过吉普赛女郎的悲惨故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揭露封建教会的虚伪、淫荡和残酷。主要通过克罗德来表现。他表面不看女人、不近女色,而实际是充满淫欲的人。

b)反对封建专制的法院、法律、国王和司法机构。主要通过加西莫多和艾斯梅哈尔达来表现。表明封建专制和封建制度是污良为盗、草蒹人命的。

c)表现了劳动人民团结友爱、善良正直的高尚品格。主要通过艾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这两个人来表现。

雨果是以中世纪(15世纪)的法国社会为题材,以古寓今,来表现法国1830年的社会情况和斗争情况。1830年前,是法国封建王朝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卷土重来,垄断了压迫,进行反攻倒算、残酷镇压,天主教从新恢复。小说里用流浪人起义围攻巴黎比喻法国1830年的革命。

B、艺术特点:

《巴黎圣母院》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a)对照的原则:

第一、环境与人物事件对比:

作品重点描写巴黎圣母院的自然环境,与在巴黎圣母院出现的事件进行对比。巴黎圣母院成了一切矛盾的集合点。巴黎圣母院是封建王权的象征,是宗教圣地,它雄伟壮丽、高雅圣洁、崇高优美,是至善至美的地方。作者是满怀爱国热情来描写它、赞美它的。而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件与地方是相反的。院中,住着魔怪一样的人克罗德,他用尽各种手段,想占有艾斯梅哈尔达;广场上,一个正直的人艾斯梅哈尔达要在这里受绞刑。圣洁之地,却血肉横飞、尸体纵横。

第二、重大的情节对比:

作品写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一个是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王朝,这是真有的;一个是作者理想所虚构的奇迹王朝(讨口子的王朝),国王是徒意福。

路易十一想独揽大权,怕有人反对他,很少在巴黎,成为孤家寡人。当奇迹王朝的臣民攻打巴黎时,他还高兴。因为他与当时的教会、法院有矛盾。这表现了专制暴君的特点。

奇迹王朝的国王徒意福则是与臣民打成一片,相互关心,没有君臣之分。他把艾斯梅哈尔达当着掌上明珠,听说她蒙难,就率领臣民去救,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壮烈牺牲。他与臣民是团结友爱、甘苦与共的。

第三、人物对比:

这是作品最突出、最重要的对比。表现在多方面:有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对比,有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对比,有反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对比,有人物自身的对比等。

甲、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对比:

作品以艾斯梅哈尔达、加西莫多为正面人物,代表真善美;以克罗德、路易十一王朝的侍卫长法比为反面人物,代表假丑恶。

艾斯梅哈尔达与克罗德的对比,是善与恶的对比。

艾斯梅哈尔达的善表现在心地善良、灵魂美。她用迷人的舞姿、悦耳的歌声来驱散人们的忧愁,安慰人们受伤的心灵,给人鼓舞、欢乐。她救人于危难中,如:给加西莫多水喝;要下青年诗人甘果瓦,使他免死。

克罗德的恶表现在他披着教士黑袈裟,用多种阴谋手段来追求、迫害艾斯梅哈尔达。

这一对比,突出了教会的恶。

艾斯梅哈尔达与法比的对比,是真与假的对比。

艾斯梅哈尔达对法比是真情的爱,从法比救了她以后,她的爱越来越真诚,越来越执着,时时关心法比,在生死关头也不忘法比,这爱是纯真的、坚贞的。

法比是一个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他逢场作戏,当艾斯梅哈尔达提出要与他结婚时,他支吾其词;当艾斯梅哈尔达被污为女巫时,他不但不出庭作证,却逃离了巴黎;当艾斯梅哈尔达逃出圣母院时,他带人去追捕。

这一对比,突出了劳动人民的真诚爱情,批判、揭露了上层人物对爱情的虚伪。

加西莫多与克罗德、法比的对比,是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加西莫多的相貌虽然丑,他开始对艾斯梅哈尔达并没有好感,自从艾斯梅哈尔达给他水之后,他对艾斯梅哈尔达真诚地爱起来。

克罗德、法比虽然长得漂亮,但对艾斯梅哈尔达的爱,是疯狂的兽性爱,当得不到时,就欲置艾斯梅哈尔达于死地。

这一对比,强调了心灵美、灵魂美比外表美重要得多。

乙、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的对比:

作品用艾斯梅哈尔达与加西莫多对比:在外形上,是美与丑的对比。艾斯梅哈尔达至善至美,加西莫多奇丑。在心灵上,两人俱美,美在一起了。

这一对比,说明最高的美,是外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像艾斯梅哈尔达一样;最主要的美是灵魂的美,像加西莫多一样。

b)想象和夸张:

第一、想象:

想象主要表现在情节方面,整个小说情节离奇多变,常超出人的意料之外。如:艾斯梅哈尔达原是巴黎少女的私生女,小时被人抢走;抢时丢下一个怪物,就是加西莫多。加西莫多本来是吉普赛人,却成了巴黎人;艾斯梅哈尔达本来是巴黎人,却成了吉普赛人。后来又使他们成为仇人,成为情人。这些都出人意料。

另外艾斯梅哈尔达与她母亲的相见,加西莫多的殉情而死等,都是变幻离奇的。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第二、夸张:

夸张主要表现在描写人物方面,而且往往夸张到世界少有的程度。

如加西莫多不能听到千军万马的声音,却能听到艾斯梅哈尔达的轻轻的口哨,虽然突出了加西莫多对艾斯梅哈尔达的感情,却夸张到荒诞的程度。

又如甩瓦罐;艾斯梅哈尔达死后与加西莫多在一起不能分开,分开后化为清烟等亦是夸张。

再如把加西莫多的外貌写得那样丑,把艾斯梅哈尔达写得那样美,也是夸张。

《悲惨世界》

主要自学。看教材,要掌握以下几点:

小说的思想意义。

人物形象:

重点掌握冉阿让。

艺术特点:

对于艺术特点,补充讲讲:

这个作品不是浪漫主义的作品,而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用的作品。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在一起,一般人只强调它的浪漫主义,忽视了它的现实主义,这是不恰当的。它的主要特点是现实主义,但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点。

这里专补充它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真实地反映了法国的现实社会生活:

它不像浪漫主义的作品,取材于外国或历史,超脱实际,描写古国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它直接取材于法国最近三十年的现实,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反映了现实的政治斗争。一方面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以冉阿让、芳汀、柯赛特为代表,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物的悲惨世界;另一方面反映了以沙威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除此之外,还广泛地描写了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生活。另外,还反映了滑铁卢大战和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的起义等重大政治事件。这些不是虚构的。

B、环境事件的描写是真实的、具体的:

这是现实主义的写法。

表现在环境方面,描写了法庭、监狱、下水道、坟场、客厅等地方,这些是真实的、逼真的,有身临其境之感,是现实主义的。

表现在事件方面,对滑铁卢大战和巴黎共和党人的起义的描写,都是细致的、具体的、真实的,使人仿佛看到了战场的情况,这也是现实主义的。

C、人物描写是和现实主义的方法来描写的,是通过环境描写、行动描写和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a)描写了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动特点。

冉阿让是失业工人,劳苦大众,所以勤劳、朴实、善良;但他要长期地反追捕,所以聪明、灵警、敏捷、胆大心细。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他的行动特点是:行动地点不像一般的达官贵人,自由出入于商店、酒店、戏院、客厅,而是法院、监狱、下水道、坟场,偏僻的地方;行动时间也不可能来往于光天华日之下,而是黄昏和深夜;行动方式也不是公开的、显眼的,而是单独的、神秘的。

b)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冉阿让一系列行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与沙威斗争,要逃脱监狱,逃脱追捕。把监狱的铁窗铁条扭断,表现了他力大无穷;利用救人落水的机会,站在很高的桅杆上,装作失脚落水而逃生,说明他聪明机警。另一方面是舍己救人,在他当市长时,冒着沙威追捕的危险,顶起车子,救柯赛特等,说明他善良、真诚、正直。

c)通过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柯赛特深夜提水,心里害怕。在街上见到洋娃娃入了迷,忘了提水、忘了害怕;提水时,见树影似妖魔鬼怪,越走越害怕,相回来,又怕挨打,最后发出声音,加重脚步来壮胆。把小孩的心理描写得逼真。

再如写审判桑马弟时,冉阿让出庭自首时的心理也写得好。先写出他为己和为人的心理矛盾,经过斗争,为人战胜了为己,就决定出庭自首。接着又写他心里产生了为个人和为集体利益的矛盾,自首,只是为了桑马弟一个人,不自首,还可以为全市人民做些好事,为集体战胜了为个人,于是又决定不出庭自首。再想,自己的好生活是建筑在桑马弟的痛苦的身上,是可耻的,因此又决定去自首。最后,他带着颓丧的心情与自由的生活告别。这些心理描写,把冉阿让正直、善良、真诚的性格突出来了。

d)通过人物的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冉阿让的外貌就说明他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沙威的外貌就是贼头贼脑。

D、细节的真实:

前三个方面,都表现在细节的真实上,如没有细节的真实,就没有以上三方面的真实。作品把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浪漫主义的情节,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成为合情合理的。如:冉阿让从高桅杆上跳下来,公然逃跑。又如冉阿让被沙威追赶时,逃进了一个死胡同,还带着全小孩,突然不见。这些情节,本来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所以成了合情合理的了。

 

这章重点讲了两个作家,一个作家讲了一个作品,一个作家讲了两个作品,是重点。其它国家的作家作品,自己看教材。

第七章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沈代新讲)

批判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是资产阶级文学的顶峰。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和巩固时期,即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之后产生的文学。产生的基础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社会基础: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当时欧洲复杂的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物,资产阶级的政权确建立以后,并不是平等的、自由的、博爱的,这样就要求作家不能样原来那样,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分析社会了,而要求他们冷静地面对现实,这就产生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二)思想基础:

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是产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

这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给人们很大的启发,使人们从自然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中解脱出来,使人们自觉地去认识、了解客观现实,真实、具体地表现客观现实,这就是客观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提高了,就能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更加深了对现实的批判。

(三)文学基础: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继承和发展了过去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从文艺复兴以来,到启蒙运动,有现实主义的传统,有模仿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创作经验上,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善于描写人物形象、注意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等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同时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所以它成为资产阶级文学的最高成就。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真实、具体、客观地描写了现实,表现了现实,即真实性:

这一点,与以前的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前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不同的:以前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描写封建社会的现实,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描写资产阶级的社会现实。

它与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不同的:浪漫主义文学不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事物,而强调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具体地反映客观的、真实的社会。

其不同,还表现在文学创作的理论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生活,不能按想象来写。司汤达说:“文学要像一面镜子一样来写生活。”巴尔扎克说:“文学的生命在于它有严格的真实性。”他还说:“不但重大的情节要真实,还要求细节也要真实。”这样,就要求作者注意观察、了解,改变创作意图,使之合乎社会的真实。如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就一再地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

要注意细微末节的真实,要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真实,使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这样的作品,就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过去社会的宝贵资料。它超过了所有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历史学家提供的一切资料。但它不能真实地反映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的真实生活。

(二)比较深刻地、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现实:

这一点,与以前的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前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有所不同:之所以叫“批判现实主义”,它的重点是批判现实。以前的现实主义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现实,描写理想社会;而批判现实主义主要是批判资产阶级社会,很少描写理想社会,因为他们找不到理想的社会。

它与浪漫主义的文学也不同:浪漫主义文学主要在抒情,描写理想,利用想象、夸张,借古讽今;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的是批判,批判的对象、锋芒所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指向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指向资产阶级堕落腐化的人物和道德败坏的社会风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对现实的批判是很广泛的。

这批判,客观上对动摇旧社会起了积极作用。在主观上,有时代的局限性,是站在不同角度来批判:有的(封建贵族的作家)说:资本主义不如封建社会;有的(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是对大资产阶级的批判,批判的目的是完善资本主义来适合中、小资产阶级;有的(革命的、站在农民一面的作家)是主张建立小农社会,能自食其力。他们都不是要推翻资本主义的制度,而是要改善它、完善它。这些批判,是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为武器的。人道主义具有两重性:把矛头指向资产阶级统治者,说他们压迫人、剥削人,不合人性,这是进步的;对劳动人民起来反抗统治者的斗争,采取不赞成的主张,说这斗争不合人性,要劳动人民忍耐,这是它的落后性。在资产阶级夺得政权之前,它的进步性是主要的;在资产阶级夺得政权之后,它的落后性是主要的。

(三)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即典型性:

这一点,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同于以前的现实主义文学:以前的现实主义文学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倒是典型性格,但与环境的关系怎样?不很明白。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欢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是这些性格交织在一起,并没有把典型的环境说清楚。《唐吉柯德》、《巨人传》也是这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不同,它把人物与环境联系起来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它与浪漫主义文学也不同:浪漫主义文学是写非常环境中的非凡人物。所谓非凡就是幻想的、不是真实生活中有的。他们也写典型形象,但不是现实的,是幻想的、夸张了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能反映时代的社会的特点,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的具体的特点的事件叫典型事件;把许多典型事件组织起来构成典型环境。在广阔的典型环境中表现了性格的形成、发展、变化的人物叫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个性是每一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共性是同一个阶级、同一个阶层、同一个社会集团的人物,在同一个典型环境卫生中的相同性格。如果戈里在《死灵魂》中写的五个地主的形象,就是共性与个结合的。他们都腐朽堕落,对前途悲观,对农奴都是残酷剥削的;但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玛尼洛夫接近城市,是知识分子,因此对人有礼貌,对人的语言甜蜜蜜的,多接触,就知道他非常空虚,好幻想,不实际。科罗皤契伽,寡妇,无依无靠,要操持家务,住地僻远,孤陋寡闻,胆小怕事,愚昧迟钝,怀疑心重,怕被人欺侮,最吝啬。罗士特莱夫是个流氓地主,不受家庭的约束,为所欲为,游手好闲……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典型性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塑造得最成功的是反面典型人物:封建地主、资产阶级。除此之外,还塑造了不少叛逆性格的小资产阶级典型,这种人物的典型往往与作者有关。如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它没有塑造成出无产阶级的形象。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情况:

(一)一般情况: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法国,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成为欧洲文学的中心。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乔治桑、梅里美、大仲马。

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英国出现了大批的作家,成为欧洲文学的中心。代表作家有: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台等。

五十到六十年代,俄国又成了欧洲文学的中心国家。代表作家有冈察洛夫、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斯陀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成就的是英、法、俄。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繁荣顶盛于十九世纪前期,后期则逐渐衰弱。

(二)各国情况:

重点了解英、法、俄,自己看教材。

1、法国:

概况看教材。

主要讲讲《司汤达的〈红与黑〉》。

司汤达是世界上、也是欧洲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红与黑》。《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是最早的、成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但苏联不同意,他们认为《叶甫盖尼·奥涅金》最早。

《红与黑》不是恋爱小说,而是政治小说,恋爱事件也带有政治色彩。下面讲几个问题:

《红与黑》成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直接取材于现实,具体、真实地反映了法国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面貌。于连真有其人。

B、具体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政治斗争。

C、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D、结构严密,布局完整。这和十八世纪那些结构松散、故事互不联系、情节与性格无关的流浪汉小说不同,这是一个大突破。

对于连形象的看法:

A、认为于连是一个反抗的、了不起的英雄,是学习、景仰的典范。

原因是:从他一懂事开始,就不满社会,不满封建制度;以后的一切行动,都是反抗的。

这主要是苏联文艺界的看法,我国是没有这样的看法的。但最近却有人说:于连是英雄,是在夹缝中斗争的英雄;要打死市长夫人的枪声,是第一次革命的枪声。

B、认为于连不是英雄,要说是英雄,就是个人野心的英雄。

原因是:从他一懂事开始,就有野心;以后的一切行动,都是卑鄙的、自私自利的、为实现个人野心的。

这是我国盛行的一种看法。教材就是这种观点,给于连的结论就是野心家。

C、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对、都不对。他们都只看到一面,各执一端,没有全面地看问题,忽视了另一面。我们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是:于连是不满现实,寻求出路,进行个人奋斗(反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反抗性与妥协性交织在一起,是个人主义的反抗,个人主义的妥协。个人主义应一分为二地看:为个人的利益,反抗当时的社会,这一点无疑是具有进步性的,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当个人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发展相反时,这是落后的。

于连性格的发展:

于连性格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A、第一个时期:家居待业时期。

十四岁之前,生活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受到拿破伦思想的影响,于是,于连选择了立军功的道路,走红的道路,做起英雄梦来。“野心家派”因此说他从小就有野心,这种说法是无知的、幼稚的。他梦想去横扫欧洲封建势力,有何不可?这是有志的、有所作为的表现。如果安本分,无理想那就好了吗?他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反对权贵的思想,他的反抗性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1814年,封建势力复辟了,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了,走红的路被堵死,贫民子弟参军只有当炮盔,这就迫使他另寻出路。他不满现状,为了改变他的地位,他九死一生都要想去发财。当时,教会权力很大,做了几十官的官士,打官司还打不赢一个年青有的神父,而且神父的收入也不少,比拿破伦当元帅还高几倍。于是于连选择了当神父,走黑的路。这是,他的不满现状的反抗性不和不动摇了,妥协了。这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这时他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只是为寻找出路而有所压抑,并不是没有了,而是善于假装、虚伪。他的反抗性和妥协性就是这样形成的。

十九岁以前,是于连思想性格的形成时期。

B、第二个时期:市长家庭教师时期。

由西朗神父介绍到市长家里作家庭教师,是于连走上社会、走上生活,进行实际考验的阶段。他的反抗性和妥协性在这一阶段都得到表现。

于连对接触的那些上层人物都要是不满的,认为他们是空虚的、卑鄙的,有的是刽子手。如于连在瓦得诺宴请的酒席上吃不下去,掉下了眼泪,他想:这是克扣了多少孤儿和囚犯的伙食看来的?在拿破伦时期,这样的人是要受惩罚的。这表现了他真正的理想。于连还有非常强烈的自尊感,他以非常警惕的思想来对付上流人物。如市长夫人给他一笔钱,叫他做衣服,他声严色厉地拒绝了。他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十几天也因此不高兴。市长当众说他没有把孩子教好,他认为这是扫(sào)他的皮,他要报复,要占有市长夫人,结果真这样做了,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

于连这时也有妥协性,只要能满足他的欲望,他就妥协。如他来到市长家,他答应不与家庭人来往;为了取得市长夫人的爱情,他逐渐的去掉了平民的思想、平民的作风。赞美上层社会;参加仪仗队,去迎接皇帝的到来。

这时期于连的两种性格,主要的还是反抗性。

C、第三个时期:到贝桑松神学院学习时期。

由于于连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不得不离开。在西朗神父的介绍下,他到贝桑松神学院学习。这里,他的思想是无神论的,对神父、教会是反对的。他到了学院,就觉得像到了阴森恐怖的地狱,几乎昏倒;但又不得不住下来。这时,他对教会每一个神父的虚伪、卑鄙的行为都进行了批判;对于学院的收生、对于圣经等,也进行了批判和揭露。这表现了他战斗的、无神论的思想,这是进步的。

同时,这阶段,于连的妥协性也发展了。他的批判、揭发,只是内心的。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装成地个宗教信徒,恭维、讨好、迎合上面的人。他被提升为讲师,他不再讲拿破伦了。他由一般的虚伪变成了非常的虚伪,而且带有狡诈。

D、第四个时期:巴黎时期。

由于比拉神父被撤职,于连只得离开贝桑松神学院。他在比拉的介绍下,给木尔侯爵当秘书。这时,他的平民意识偶尔存在,如有时不愿享受和侯爵夫人同桌吃饭的恩惠而情愿花钱去小饭铺吃饭。但为了搏得侯爵的信任,他用了各种手段,虚伪、狡诈、残忍,变成了一只狼。

当侯爵把于连派到英国鬼混回来之后,发给他十字勋章时,他骂拿破伦是强盗,改变了原来的立场。

1830年,于连参加了反革命的会议,在会上做记录。后,冒着生命危险把记录送到国外,成为了卖国的罪人。

这一阶段,于连是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给他一个野心家的帽子是恰如其分的。

E、第五个时期:监狱时期。

这时,于连的思想大转变,认识到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是尖锐对立的,对贵族阶级不能存在什么幻想。因此,有人要他上诉,他拒绝了;他带着英雄的气概走上法场。这是于连平民阶级意识的复苏阶段。

对于连要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严重的失脚青年。

重点讲授《巴尔扎克和〈高老头〉》:

①生平和创作:

主要看教材,提一下重点:要搞清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搞清他的主要作品。

②《人间喜剧》的特点:

《人间喜剧》一共有九十多部长篇、中篇小说。这九十多部长篇、中篇小说总的名称叫《人间喜剧》。“人间”,是指资本主义的丑恶世界;“喜剧”,欧洲有个传统的解释是“讽刺”。作者受了但丁《喜剧·神曲》的影响:但丁是对中世纪的一切封建社会制度的揭露和讽刺,巴尔扎克是对资本主义丑恶世界的揭露和讽刺。

《人间喜剧》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A、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a)揭示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史。

《人间喜剧》艺术地反映了贵族阶级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逐渐衰亡的历史。它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甲、描写老一代贵族阶级在资产阶级的金钱势力的进攻下,节节失败,溃不成军,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如《高老头》中的鲍赛昂子爵夫人,本来是“贵族社会的头领、社交界的王后”,在资产阶级的日胜一日的逼攻下,只好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悄然告退了。

乙、描写贵族阶级的子弟在资产阶级的金钱势力的进攻下,被腐蚀,成了资产阶级的俘虏,变成了资产阶级,使贵族阶级后继无人。如《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他原来是个“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只想学法律,做个清正的清官,但在资产阶级金钱势力的进攻下,与资产阶级合流,走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 这是个走资产阶级道路成功的人,还有一些不成功的。如《幻灭》中的吕西安。

b)描写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

《人间喜剧》写出了整个资产阶级,从它的老祖宗到它的儿孙后代,三全不同时期的发迹史:

甲、原始积累时期,充满了罪恶。如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是通过贩卖黑人、掠夺土人的土地和财产,来积累资金的;有了资本之后,就用以放高利贷,这叫高利贷资本。

乙、商业资本时期,同样充满了罪恶。如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是屯积粮食、制造饥荒、打击同行、抬高粮价来发财的。他的发财,同样充满了人民的血和泪。

丙、金融(垄断)资本时期,也是充满了罪恶。如纽沁根银行家》中的纽沁根,是大搞投机活动;搞假倒闭,使小存款户家破人亡;办公司大卖股票,又假倒闭。买空卖空,垄断金融,充满罪恶。

c)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点是金钱主宰一切。

《人间喜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如《高老头》中,爱情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金钱的爱情;父女关系也是金钱关系。金钱破坏了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制造了一切罪恶。

B、艺术上的特点:

《人间喜剧》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它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能深刻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能注意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做到了细节的真实。善于描写人物、善于描写环境,是巴尔扎克的独到之处。

a)环境描写的特点:

甲、善于描写不同时代的环境,塑造不同的典型性格:

《人间喜剧》写了三个不同时代的资产阶级的性格:

原始积累时期:海外冒险,只知放高利贷,省吃俭用,不知做生意。如高布赛克。

商业资本时期:冒险不同了,不放高利贷了,而是做生意。如高老头。

垄断资本时期:大胆买空卖空,不贪小利,大吃大喝。如纽沁根。

乙、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且促进人物性格的发展:

高老头》中描写了赛那河两岸的自然环境:左面是贫困的拉丁区,先写伏盖公寓的外部、内部自然景物,再写那里的空气,然后写里面住的人。这描写,突出了拉丁区的贫困。右面的富贵区,是有钱人居住的地方,以纽沁根银行家和太伊番为代表。写法与写左面相同:先写内外自然景物,再写人。这描写,突出了上层人物骄奢淫逸的本质。两岸对比,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穷才愈穷,富者愈富。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促进了拉斯蒂涅人物性格的发展。

丙、善于描写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物质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高老头》中的高老头,原是百万富翁,不愁吃、不愁穿,后来钱少了,只有搬到公寓去住:第一年住二楼,房租是一千二百八十,箱子里有钱,有些摆设;第二年搬到三楼,房租是九百八十;第三年搬到四楼,房租又少了一半,但这时仍要拿钱给他的女。这就突出了高老头的性格:愚蠢的父爱。

丁、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露社会的金钱关系。

如《高老头》中,爱情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金钱的爱情;父女关系也是金钱关系。金钱破坏了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制造了一切罪恶。

b)人物描写的特点:

《人间喜剧》描写了三千多人物,有鲜明形象的两千多,而绝无雷同。其人物描写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甲、单一化手法:

巴尔扎克善于选择不同人物的主要情欲、主要需求来描写,其他的就不写或一笔带过。

选择主要情欲有关的材料来写,这叫单一化手法,写出的人物叫情欲人物。高老头是愚蠢父爱的典型,贝姨是嫉妒的典型,于洛是淫欲的典型。

乙、夸张手法:

巴尔扎克在描写人物主要情欲的基础上来加以夸张、提高,人物形象就更突出了。如写高老头临死时,人事不省,人家给他换衣服时,取下了他身上装有女儿乳发的胸章,于是大哭大叫;换好衣服给他带上时,他心慰无比。这是夸张、传神,不合理、但合情。

丙、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爱好,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这是很显手艺的。它能把人物性格相近的人分别开来。如高布赛克是个吝啬鬼,他爱的是钱,是利息,家里的实物烂掉也不要紧;葛朗苔也是个吝啬鬼,他是黄金狂,他要把一切实物变成黄金。这就把人物性格分别开来了。

丁、人物的再现手法:

这是巴尔扎克的独创。就是在前一部分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在以后的各部分中陆续再现。如《高老头》是《人间喜剧》人物性格的序幕,以后的再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③《人间喜剧·高老头》的分析:

主要自己看教材,高老头的形象要重点掌握。

这个形象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他是封建家长的典型;有的说他是商业资产阶级的典型。两种说法,又对又不对。我们认为:高老头是一个有浓厚家庭观念的商业资产阶级的典型。

高老头的一切,是家庭观念与商业资产阶级的自私性、投机性结合的产物。他在封建社会生活了四十年,形成了他浓厚的家庭观念,他认为,家长是一家之长,因此,无论如何,他爱他的女儿。在大革命时期,他当了区长,于是大搞投机,发了财,形成了他的自私性和投机性。他知道金钱的重要,他用金钱来满足女儿的要求,这样,浓厚 的家庭观念与商业资产阶级的自私性、投机性就结合在一起了。

高老头的悲剧,说明封建的家庭观念被资产阶级的金钱关系战胜了。是在过渡时期,封建主义思想一时适应不了资本主义的现实所造成的。

2、英国:

自学《狄更斯的〈双城记〉》一章。

(杨思聪讲)

3、俄国: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很快在五、六十年代繁荣,如异军突起,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它一直延续到无产阶级文学兴起,才逐渐衰弱。

有名作家有:普希金、果戈里、冈察洛夫、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斯陀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科夫等,这里特别要提一下陀斯陀耶夫斯基,他可以与托尔斯泰比肩,他的代表作是《罪与罚》。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批判对象与英、法不同:

1861年农奴隶制改革之前,主要批判沙皇的封建专制制度:在经济上是批判封建农奴制,在阶级上是批判封建贵族阶级。

在改革之后,多了一重任务,就是批判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现实的解放运动密切结合:

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俄国的社会解放运动是一致的。18511861年是贵族革命阶段,它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发展和繁荣;1895年后,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它便开始衰落。它不仅要搞清楚“谁之罪”,还要搞清“怎么办”。它密切地和社会结合,是深刻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也和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同。

逐步完成了比较完整的现实主义体系: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留科夫是俄国伟大的批判家,他们对欧洲、对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了科学的总结,他们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的作用,文学的特点,作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正确的解释。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进入了危害的时期,在解放运动的影响之下,为适应农奴制度而产生。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形成:

1825年,十二月党人运动兴起,拉开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序幕。在这之前的拉季舍夫和克雷洛夫的作品,已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因素。这时普希金由浪漫主义转为批判现实主义,他写了《叶甫盖尼·奥涅金》,这就基本有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后来,莱蒙托夫写了《当代英雄》、果戈里写了《钦差大巨》和《死灵魂》之后,出现了大批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者,如冈察洛夫、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斯陀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他们的中心主题是“谁之罪”,这就形成了一个文学思潮,这就是著名的自然派。这些作品再加上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杜勃留科夫的批判、总结,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就形成了。

概括地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三、四十年代,普希金是创始人,果戈里为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别、车、杜的批评为它铺平了道路。

②繁荣:

(略)

③衰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而逐渐衰落下去。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

普希金:

普希金是诗歌的太阳,是俄国第一个杰出的民族诗人,是十二月党人的歌手。在俄国文学中,他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先导,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又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有800多首抒情诗,多是浪漫主义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由浪漫主义转到批判现实主义,他的最后一首浪漫主义的诗是《茨冈》。

三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顶盛时期,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是他这时期的代表作。

《别尔金小说集》是他以别尔金的名字发表的五个短篇小说,其中《驿站长》最著名。他开了俄国文学写小人物的先河。

A、《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小说的梗概:

一个彼得堡的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了京都的腐化社交生活,来到乡间。他在好友连斯基的介绍下,结识了地主拉林家的长女达吉亚娜。达吉亚娜爱上了奥涅金,并写了一封长信给他;奥涅金拒绝了她的爱情。在一次舞会上,奥涅金激怒了连斯基,引起了两个青年的决斗。奥涅金在枪杀了连斯基之后离开乡村,出外漫游。三年后回到彼得堡。在上流社会,发现达吉亚娜已从一个纯洁质朴的姑娘变成了一位雍容华贵的将军夫人。奥涅金热情地追求她,遭到了她的拒绝。

B、奥涅金的形象:

这是俄国文学中塑造的第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很重要,自己看教材。

C、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多余人和新人:

a)多余人: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贵族社会的典型。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处于没有的时期,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在反动的政治专制下,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他们又远离人民,缺乏生活的目的,最终无所作为。

多余人分为早、中、晚三种:早期的多余人以普希金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毕巧林为代表;中期的多余人以屠格涅夫的罗亭为代表;晚期的多余人以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为代表。早期的多余人贵族革命家脱离人民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中期以后的多余人,逐渐失去了积极意义而变得消极。

b)新人:

新人是资产阶级的平民知识分子。列宁说:是自由阶级的受过教育的代表;不是贵族,而是官吏、小市民、商人。

新人最先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中。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中的拉赫叶托夫,是新人中的新人,是第一个职业革命家。

(《前夜》、《父与子》和《怎么办》这三篇著作重要,自学。)

果戈里:

果戈里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果戈里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散文之父”,他真正摆脱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开辟了俄国文学的新方向。我认为,他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自然派是比普希金更为彻底批判现实主义流派。它真实地描写、严肃地批判了黑暗的社会,以下层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它决定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批判方向。在自然派形成之后,才形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才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占俄国文坛的领导地位。

A、果戈里的创作:

果戈里的成名作是《狄康卡近乡夜话》。这是一总浪漫主义的作品。

《密尔格拉得》、《彼得堡的故事》这两部中篇集,标志着果戈里从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发展变化的新阶段。(《彼得堡的故事》里的《外套》和喜剧《钦差大臣》很有名,自己看,没时间讲。)

1841年,果戈里写成了他的代表作《死灵魂》第一部。此后一蹶不振,晚年反动。

1852年,焚烧了他的《死灵魂》第二部手稿,十天后与世长辞。

B《死灵魂》第一部:

a)简单评价:

《死灵魂·第一部》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长篇小说,它表现了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主题,揭露了沙俄时的官僚、贵族、地主、以及农奴制的反动腐朽;在艺术上,它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原则,高出于过去和当时文坛上一切作品,是划时代的巨著。它的出现,才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才使长篇小说在俄国文学史上处主导地位。

b)故事情节:

小说写五等文官乞乞科夫来到N市,向周围的地主们廉价收购已死但尚未向当局注销的农奴。目的是将死农奴当作活农奴,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南俄无主的荒地。土地到手后,或高价转卖、或妻救济局抵押,这样,就可以赚一大笔钱。乞乞科夫在收购后回城腧法定手续时,一地主揭发了他的秘密,并散布流言,说他假造钞票,预谋诱拐知事女儿,引起了N市一片惊慌。知事为此受惊而死,乞乞科夫预感大祸临头,便匆匆狼狈逃离N市。

c)五个地主的形象:

玛尼洛夫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灵魂空虚,无所事事的寄生虫的典型,他处处表现自己的高雅。

科罗皤奇加是个贪婪、胆小、愚昧的小地主、守财奴的典型。

罗士特莱夫是个流氓恶棍式的地主典型。

梭巴开维支是个贪婪、顽固的地主。他和玛尼洛夫、罗士特莱夫不同,而是像“狼一样”来积攒钱财;也和科罗皤奇加不同,他有“熊一样”的外形,这外貌与他的内心世界的贪婪、狡猾,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是个保守、凶残、贪婪和生易人的典型,是现实社会的支柱,也是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熟人。

泼留希金是吝啬的守财奴的典型。可与阿巴公、葛朗台并举。他吝啬,极端利己,以致怀疑一切;他贪婪,以致灭绝人性。果戈里从他的外貌、穿着、生活环境入手,目的是要突出他吝啬的性格:他的围巾像袜子,吃稀饭、喝菜汤。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损人利己、冷酷无情的。他庄园是封建社会农村破产的缩影。

这五个地主的典型,反映了俄国贵族地主阶级的全貌。作者通过他们,彻底地否定了贵族地主阶级是历史智慧崇高的代表,充分表现了俄国社会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反动腐朽的本质;通过他们,深刻地批判了地主赖以生存的农奴制度,说明了农奴制空有一个躯壳。

托尔斯泰:(讲授重点)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匠,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下面讲他的三大作品:

A、《安娜·卡列尼娜》:

a)构思的演变:

托尔斯泰开始想写一部表现浓厚的私生活色彩的小说,写一个不贞节的邻近庄园的仆女安娜·斯捷潘诺夫娜·皮罗戈娃的悲剧。

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构思,抛弃了原型,但采用的原型的结局。

托尔斯泰构思的演变的原因是俄国社会的激剧的变化。

这部小说是他批阅五载、增删五次,才写成了现在的《安娜·卡列尼娜》。修改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广泛的社会内容,成为具有深刻批判精神的长篇小说;它的主人公安娜,不再是卖弄风情的人物,而是有鲜明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形象。形象的模特儿从皮罗戈娃换成了普希金的女儿普希金娜。

b)安娜爱情悲剧浅析:

作品出世以来,从东方到西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认为,要历史地评价。“一切都要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评价是正确的。

下面,对这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悲剧的认识,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安娜悲剧的开端。

安娜十七岁时,正含苞未放时,不懂得爱情、没有爱情时,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成了社会的牺牲品。

安娜有惊人的美,如静夜行空的明月;安娜有上流社会妇女少有的同情心和真诚,这就使她比其他妇女、甚至比吉提也要高出一筹;但这还不是她主要的形象方面,其主要方面是性格热情,对真正有爱情的追求,对人的真正生活的渴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的色彩。这性格和卡列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卡列宁是一个死板、冷寞的官僚机器,他对安娜的关系不是爱情,而是做丈夫的责任。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因此,安娜同卡列宁的婚姻,就像一个渴望阳光的人被推进了漆黑的地窖。

第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的对真诚爱情的追求,是安娜悲剧的基本原因。

安娜虽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和渥伦斯基同居,但她没有逃脱上流社会的法律和宗教的束缚。当她表示要追求自由爱情的权利时,她就把自己摆在了与上流社会为敌的地位。这上流社会,有三个集团:一是以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二是以利蒂亚为首的老妇集团,三是以培脱茜为首的贵妇人集团。在那充满虚伪的上流社会中,偷鸡摸狗的淫乱是合法的;公开的、真诚的爱情是有罪的,是上流社会所不容的。这是安娜悲剧的基本原因。

第三、把幸福寄托在渥伦斯基身上,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

渥伦斯基是彼得堡花花公子的标本。他不同于其它的花花公子,但他却一直不了解、不懂得安娜。安娜有过丈夫,有过家庭,有过孩子,但却没有爱情,她爱的只是渥伦斯基。渥伦斯基也爱安娜,为她作过牺牲;但只爱好的美,觉得和她结婚是值不得的。他的道德、他的智慧、他的意志,远远不如安娜,安娜致函把幸福寄托在他的身上,这是悲剧的主要原因。

第四、作为贵妇人的安娜,她自身性格的弱点,是造成她悲剧的直接原因。

为了追求个性的解放,向上流社会挑战,宣称好有追求自由爱情的权利,是勇敢的。但是背上贵妇人的包袱的安娜是软弱的,她没有毅力来放弃贵妇人的地位。当她失去出入于上流社会的权利时,就把渥伦斯基对她的爱看着是唯一的东西。这爱越来越自私,疯狂地忌妒,为渥伦斯基不能理解,最后卧轨自杀了。

第五、如何认识安娜的悲剧:

安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因素有社会的和个人的因素。但主要是社会因素。

这一悲剧,揭发和控诉了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提供了俄国社会历史转折时期的画图,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这一悲剧,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在黑暗的封建俄国旧社会,像安娜这种具有强烈个性解放的妇女,是为上流社会所不容的。她们所追求的幸福,由于社会和自身的种种原因,不可能实现,必然要导致悲剧的结局。

B、《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

《复活》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是托尔斯泰一生探索的总结。

写这作品时,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已经转到宗法制的观点上来了。

以家庭为单位,以血源远近来区别亲疏,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农村社会制度叫宗法制。

托尔斯泰的《复活》批判的深度、广度,都超过了所有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从各个方面批判旧制度的程度。但是,他的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在这里也得到充分的表现。

不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达到改良社会的途径,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列宁说:“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 《复活》就是这种伟大和可笑的结合。

a)《复活》的故事梗概: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在他姑妈的庄园里诱奸了农奴的私生女卡邱莎·玛丝洛娃,随后抛弃了她。玛丝洛娃怀孕后被赶出庄园,她多次给富人当女工,受尽岐视与凌辱;后来沦落为妓女,又被诬告犯了谋杀罪而下狱。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重见玛丝洛娃,内心受到谴责;他决心赎罪,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和她结婚。在奔走失败之后,就跟玛丝洛娃一同去西伯利亚。在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感召下,玛丝洛娃改正了多年来养成的不良习惯,并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不愿拖累他,而与一个流放的革命者西蒙结合。

b)《复活》的主题思想:

第一、表现了个人堕落的原因和达到道德精神复活的途径。

第二、表现了社会罪恶和不幸的根源,以及清除社会不幸的途径。

c)《复活》的批判精神:(讲授重点)

《复活》针对沙俄进行了空前的、十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明了对国家、对教会、对土地私有制、对资本主义的危害的看法,揭露了农奴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其批判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沙皇法庭、法律、监狱、军队、官吏以至整个国家机器进行了批判:

小说开始,先对法庭进行嘲笑、讽刺,愤怒地控诉了沙俄法庭的不公正,无情地揭露了它草菅人命的罪恶。接着,笔锋一转,把矛头指向官吏,他们完全是一些道德败坏、寡廉鲜耻的坏家伙。从地方到中央、从外省到首都,都是一个样。作者看出,造成这些罪恶的原因,还在于法律制度,于是把嘲笑讽刺的矛头指向当时的法律制度。他通过聂赫留朵夫指出:法律只不过是维持现在制度的一种工具罢了。(参见书350352页)

第二、揭露了官办教会的伪善、欺诈的本质:

小说通过揭露神职人员,从神职人员本身,可以看出它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他们本身就不信上帝,但他们相信,只有口里说相信,自己就能得到钱财,就能送自己的子女入高等学校,能维护上层社会的秩序,所以把这职业看作是“馒头”、“酒”的职业。(参见书353页)

第三、彻底否定了沙俄专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地主土地占有制:

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不彻底改革之后,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社会现实。妇女阿明霞的遭遇,与当时达官贵人生活对比,使我们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话。托尔斯泰不但揭露了那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且还找出了造成的原因。他大声疾呼:“土地不能成为什么人的财产;它跟水、空气、阳光一样,不能买卖。凡是土地给予人类的种种利益,所有的人都要有同等的享受权。”这比太平天国提出的“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要高明得多。(参见书353355页)

第四、对资产阶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总之,托尔斯泰对整个专制制度的批判是极其深刻的,处处接触到社会的根本,不停留在代理人的品质上,而是深入到社会的本身。

d《复活》的思想局限:

托尔斯泰不可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批判旧制度,因此,他带有宗法制农民所带有的局限。其局限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否定暴力革命,宣扬用道德的自我完善来改变旧制度:

托尔斯泰否定暴力革命已到了登峰造成极的地步,他说:“不以暴力抗恶”,这显然的反动的。

第二、在反对官办教会的同时,鼓吹新宗教:

托尔斯泰认为:社会的改革,只有通过个人的宗教修养来实现。他反对教会,只是反对官办的教会,不是反对所有的教会。他说“让上帝在心里活着,人是为体现上帝的精神而活着”,就是他新宗教的核心。这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博爱”精神;与孔子的“仁”、墨子的“兼爱”“非攻”是一致的。

第三、反对土地的私有制,却寄希望于地主的“良心”:

托尔斯泰想用聂赫留朵夫为榜样,去打动、去引导地主把土地交给农民,这是幻想。他反映了农民的要求,也反映了宗法制农民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

第四、反对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同时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

这下如鲁迅所说:“倒洗澡水,连同鞋子也倒掉了。”

e《复活》的人物形象:

第一、聂赫留朵夫:

这是托尔斯泰带有自传性的人物的最后一个。他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写的尼古林卡,在《一个地主的早晨》中写的聂赫留朵夫,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的列文,都是自传性的人物。这里的聂赫留朵夫,是这些自传人物的总结。他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形象,不仅对自己的罪恶忏悔,而且为整个阶级的罪恶忏悔。他早期是站在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晚期才转到宗法制的农民立场。这样,他清楚地看清了自己及自己阶级的罪恶,因此,这样的形象,不难不出现在他晚期的作品中。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具有两重性,分三个阶段:

甲、第一个阶段:有理想而纯洁。

那时,聂赫留朵夫是一个还没有满二十岁的大学生,即参军之前,他有民主主义思想,他毫不犹豫地把从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土地送给了农民,他生活严谨,思想上也纯洁。

乙、第二个阶段:堕落犯罪。

聂赫留朵夫参加皇家禁卫军后,由纯洁的青年堕落成为生活糜烂、道德败坏的贵族。他挥金如土,吃喝玩乐,出入于戏院,喝酒、玩女人,诱奸玛丝洛娃。但他毕竟是受过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熏陶教育的,灵魂深处认识到自己残酷、卑鄙,有犯罪感。这是他日后转变的基础。

丙、第三个阶段:忏悔阶段:

聂赫留朵夫是以忏悔贵族出现的,他的忏悔可分为三步:

忏悔的第一步,在法庭上与玛丝洛娃重逢,激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上巨大的冲突。于是他开始进行所谓“灵魂的扫除”,他的“精神的人”取得了胜利,认识到玛丝洛娃的罪行和遭遇,都要是他的罪行造成的。于是他请求玛丝洛娃宽恕,请求和她结婚,请求允许他为她“鸣不白之冤”。这种忏悔,是包含着虚伪的,是为了自己良心的安宁。这是忏悔思想的开始。

忏悔的第二步,在监狱里会面时,玛丝洛娃愤怒地叫道:“走开!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有你什么事!……你在这个世界拿下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拯救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当他更深一层地了解她染上那些恶习之后,他才明白,他对她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并因此大吃一惊。这是忏悔思想的发展。

忏悔的第三步,在为“解放”玛丝洛娃的奔忙中,在同囚犯、流放犯、农民的接触中,扩大了眼界,终于否定了自己阶级的生活方式,尽量多为别人做好事。他援助其它受难者,把一部分土地分给农民,拒绝了与贵族小姐的婚姻,跟玛丝洛娃一起到西伯利亚去。这是忏悔思想的完成。

在聂赫留朵夫形象的发展中,很明显地有两种倾向在斗争:一种倾向促使他愈来愈同情被压迫者,站到他们一边去,背叛自己的阶级;另一种倾向促使他成为阶级调和的乌托帮学说的传播者。聂赫留朵夫到处奔走,到处去看,走到那里,就揭露到那里。当他对亲眼看见的统治者的罪恶感到无法解脱时,作者让他在《福音书》上找到启示。聂赫留朵夫领悟到:只要人人相爱,“暴力就会自动消除”,“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这个热情的揭露者、真理的探索者,在这里成为了“基督教思想”:宽恕一切,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的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教者,最后成为托尔斯泰的代言人。

聂赫留朵夫形象的意义,不在于他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而是在于在他身上看到了十九世纪后期,一部分俄国先进的、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真理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俄国贵族阶级必然分化、崩溃的趋势。

第二、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托尔斯泰第一次把玛丝洛娃这样一个出生低贱的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来写,这是他世界观彻底转变的标志。作者用倒叙的写法,目的是说明有罪的社会把无罪的人说成有罪。

玛丝洛娃的性格发展也分三个阶段:

甲、天真无邪的青少年时期:

这时期,玛丝洛娃天真、无邪、美丽、充满诗意,是个半养女、半家奴的人。虽然与一般丫环不一样,能读些书,学些知识,但却毕竟地位低下。所以,聂赫留朵夫诱奸、抛弃后,被赶出家去,走向社会。

乙、堕落阶段:

玛丝洛娃走向社会之后,沦为妓女。于是她就用妓女的眼光来看整个社会:她认为整个社会都是充满性的冲动,每一个人都在用各种手段还占有她,她是一个最美丽的人,有权满足或不满足他们的欲望,这样,好就成了社会不可缺少的人物。在监狱里,她想得多的是不要让自己身子瘦下去,她一聂赫留朵夫,就装出难看的笑脸,问他要钱。当然,托尔斯泰并没有孤立地写她的堕落,即通过她的不幸的遭遇,有力地控诉了当时的社会。

丙、复活阶段:

复活的内因是她的善良品质还没完全泯灭;她憎恨不公平的社会,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复活的外因,首先是被聂赫留朵夫真诚的“忏悔”和“爱”所感动,其次是对社会的了解和革命者对她的教育。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经历了“爱”—“深刻的恨”—“更深刻的爱”的阶段。她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不连累他,她把自己的命运和一个流放的革命者结合在一起了。

复活的更主要的原因,是革命者和下层人的善良打动了她、教育了她,使她跳出了一己之悲,使她认识到这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整个社会的遭遇。因而对自己的悲痛就坦然了。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她的不幸的经历,是对罪恶的社会的有力控诉;她的复活,又表明了群众摆脱压力的愿望。

第三、聂、玛典型的意义:

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是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中的典型人物,他们反映了当时急剧变化的时代风貌、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复活》是不同阶级在特定的条件下的面貌的一面清晰的镜子。”为什么?因为从上层到下层的整个社会,统统都在这里有所反映。

C、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a)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

《战争与和平》采用经纬交错、多线并进的结构。

《安娜·卡列尼娜》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以安娜为一线,列文为另一线。

《复活》采用单线并进行,象舞台转换式的结构。

b)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长于心理描写。他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一点,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善于描写人物思维发展的过程,能深入思想的最深处、最底层,鲜明地表现出最隐秘、最细微的变化,最善于把握住人的思想感情的千变万化,把人物从一种思想转变为另一种思想、从一种感情转变为另一种感情的全过程表现出来。他使用了大段的独白。

如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在不忍下咽的席桌上的独白:首先是没有注意内心和外表的区别;其次是经过作者整理后的转述,顺顺当当、有条有理。

托尔斯泰不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过莫斯科时,长达万余言的独白,则具有不规格性、随机性、间断性和跳跃性。

c)动态表现原则:

从情节的组织到人物性格的刻画,从内心刻画到最细微的拟景状物,托尔斯泰都要着眼于它们的运动变化和联系,没有巴尔扎克的纯肖像描写,没有屠格涅夫的纯景物描写。

托尔斯泰小说一开始,人在不停地动作,内心都在紧张地活动,一切都在运动着。传统的肖像描写是静态的,而托尔斯泰没有静态的肖像描写。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肖像描写,不是一次写完的,是从每次、从各个方面来表现不同的侧面,从不同人物的眼里来表现的。其中有三次大的描写:一是通过渥伦斯基的眼睛,二是通过渥伦斯基看画像,三是通过列文看画像。

景物描写、静物也不静,在托尔斯泰笔下,山川、林木都写得活生生的, 是美学上的移情作用,使无形的感情思想有形化了。

d)独特的讽刺艺术:

托尔斯泰的小说含有辛辣的讽刺,表现为:附属于悲剧气氛,使人想笑却笑不出声;用揭去伪装的方式求揭示那些荒谬可笑和具有讽刺意味的东西的本质,只作客观现实的描写,不作夸大。

e)朴素和真实:

托尔斯泰的作品达到天然无饰,找不到铺天盖地的形容词,找不到大量的烘托,找不到故弄玄虚的情节,用一种近似中国白描的手法来写。

他的创作态度严谨,此外,还有对比等特点,不多讲了。

第八章  无产阶级文学(杨思聪讲)

一、高尔基之前的无产阶级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首先在欧洲出现,他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反映。

(一)早期: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无产阶级文学,主要是英国的宪章运动文学和德国的工人革命诗歌。

1、英国的宪章运动文学:

1836年,英国的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力,展开反对资产阶级的、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次运动持续了十年,经历了三次高潮。当时宪章派为了推进群众运动,进行宣传鼓动,就到处进行演讲,开办报刊,这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宪章派文学。其中以诗歌最为出色,琼斯的《贱民之歌》、《未来之歌》、《人民之歌》最著名。

宪章运动文学的主要特点是:

作家大多数是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和工人活动家,他们是工人运动的参加者。

文学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具有明确政治目标。它的基本主题是愤怒控诉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号召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表现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

2、德国工人革命诗歌:

1844年,德国暴发了西里西亚和希米亚的工人起义;1848年,德国发生革命。德国工人革命诗歌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其中维尔特是第一个和最重要的德国无产阶级诗人,他的诗比海涅更真诚。他的著名的诗歌有《兰卡郡之歌》、《手工业者之歌》、《饥饿之歌》。

(二)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诞生了巴黎公社文学,其主要成就是诗歌。其中,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最著名。

二、高尔基和《母亲》:

(一)生平和创作:

高尔基的生平和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

1、早期的生活和创作:

高尔基早期生活贫苦,曾两次漫游。丰富的生活和酷爱读书的习惯,使他成为作家。

早期的创作主要倾向是浪漫主义。《马卡尔·楚特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21905年前后的活动和创作:

这时期,高尔基同布尔什维克党的联系加强,并参加了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他的创作由浪漫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海燕》与《母亲》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3、十月革命前十年的活动和创作:

这时期高尔基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暂时迷误:同情“召回派”,宣传“造神论”思想,说人们正在造成“美和理想”、“正义和爱”之神。他的《忏悔》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这时期的代表作是《夏天》、《意大利童话》和自传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

4、苏维埃时代的生活和创作:

十月革命初期,他对工农的力量认识不足,夸大知识分子的作用,指责无产阶级专政的“残酷性”,但在列宁的帮助下纠正了,后被选为作家协会主席。

这时期的代表作是《列宁》、《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二)高尔基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

1、思想基础:

1892年,高尔基在梯比里斯的《高加索日报》上发表了风险抵押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特拉》,从此就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当时的社会,一方面是沙皇的残酷统治,文坛上笼罩着浓厚的悲观的情绪;另一方面,工人运动正在逐步高涨,广大工农迫切需要推翻黑暗的统治,向往美好的生活。高尔基在此时,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反映了人们的理想。

高尔基早年的创作,除了受人民革命的影响之外,还受民间文学的影响。

2、浅析浪漫主义短篇小说:

《马卡尔·楚特拉》:

宣传了自由胜过爱情,歌颂了茨冈(吉普赛)人为爱情而牺牲的精神。写主人公巴尔·胶达追求自由胜过爱情的主题,描写得悲壮。但他追求的仅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绝对自由。

《伊则吉尔老婆子》:

这小说写了腊拉和丹柯这两个对立的、自由的理想人物。高尔基通过腊拉,画出了资产阶级极端自私、极端残暴的嘴脸。而歌颂了为人类、为集体利益而献身的丹柯。

《伊则吉尔老婆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艺术地提出了个人和集体、个人与革命的重大问题。

《鹰之歌》

这小说,塑造了鹰与蛇两个形象。鹰是渴望自由的战士的形象,蛇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

《海燕》:

《海燕》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总结。

高尔基的浪漫主义作品,是和俄国革命事业连在一起的,他强烈地表现了俄国人物要求光明、要求革命的情绪,热情地歌颂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反抗沙皇统治的革命精神,无情地抨击了平庸的、保守的资产阶级市侩,使同时代的托尔斯泰大为失色。

(三)《母亲》:

1、创作的时代背景:

1905年大革命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接受了党的委托,到西欧和美国支宣传俄国的革命,争取国际的声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高尔基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加上他艺术上的成熟,他在世界上1906年就写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母亲》。列宁说,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它配合了当时 政治形势,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向人民群众进行了革命的教育,使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的真理,从而鼓舞他们的斗志,去迎接新的革命高潮。

2、取材:

以索尔莫沃工人运动为题材,以其中的彼得扎莫洛夫和安娜·扎莫洛娃为模特儿,但又不局限于实际。

3、主题思想:

《母亲》是一部描写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长篇小说。它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的觉醒和成长,揭示了马列主义和社会民主工党在指导和组织革命群众中的巨大力量,以及工人阶级的领导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整部作品充满无产阶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4、人物形象:

巴威尔:

巴威尔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第一代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这形象体现了工人从自发革命到自觉斗争的发展过程,写出了他与他父辈不同生活的对比,写出了时代交叉点上新一代工人的特征。

最初,年轻的巴威尔与一般的青年工人一样:重视穿戴,买各种装饰品;经常去跳舞,酿酒闹事;糊里糊涂地过日子。但巴威尔这样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由于他追求真理,很自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小说强调学习马列主义对他的影响,他由一个人自学发展到集体学习,展开了学习小组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后来,巴威尔公开有三次斗争:

戈比事件:

巴威尔利用它在群众中宣传革命真理,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去斗争。

“五一”示威游行:

巴威尔以大无畏的精神,坚决果敢的行动去领导群众,带领他们去冲锋陷阵,与统治阶级作殊死的斗争。他不顾个人安危,把党的旗帜第一次在群众斗争中公开出来。他勇敢地高举红旗走在队伍前列。

法庭上的斗争:

巴威尔被抓到法庭时,他把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法庭,作为宣传真理的讲台,宣传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一定胜利。他站在“被审判台”上侃侃而谈,他沉着、镇定,理直气壮。他的讲演雄辩地、有力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理,威慑住了整个法庭。

巴威尔是一个最早的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典型形象。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人阶级在掌握了马列主义后的迅速成长;有力地表明了党对革命的领导和对群众的教育作用,对“经济派”和孟什综合利用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尼洛夫娜(母亲)

尼洛夫娜是工人的母亲和妻子的典型,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身受三重压迫,即政权、神权、和夫权的压迫,是一个劳苦群众走上革命道路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形象。

尼洛夫娜一出场,我们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人。她“走起路来没有一点声响,好像怕撞着什么。”懦怯、软弱。

尼洛夫娜对革命的认识,最初是从儿子那儿获得的。她真正的觉醒,是在沼地戈比事件中,儿子被捕后。她参加散发革命传单,开始也是为了救出儿子,但这是主人公思想变化的飞跃。

通过斗争,尼洛夫娜的思想不断提高,过去为儿子担心,渐渐地为大伙儿担心,成为革命者。“五一”游行,她怀着极大的热情跟着队伍前进。儿子被军警抓去后,她又站出来宣传革命道理。“五一”后正式成为党的地下工作者,她冒着生命危险把报纸、传单送到农村去。在革命中,她更多地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意义,革命的信念更坚定了。最后,她在车站被捕。当宪兵抓住了她的衣领时,她还在向大众宣传:“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真理是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这时,她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牺牲的、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

尼洛夫娜的成长过程,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无产阶级政党在改造人、教育人方面的巨大威力,同时也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广大劳动人民革命思想意识的普遍觉醒。

5、《母亲》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呢?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规定: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具体地描写事物,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具体性必须同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去改造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这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母亲》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现了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

《母亲》密切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第一次正确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成了工人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描写现实:

《母亲》反映的社会,是沙皇势力还强大的社会。小说用巴威尔这个生动的艺术形象,代表新兴的力量,揭示出无产阶级是一个强大的阶级;母亲的形象,说明人民已经觉醒。他们代表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雄辩地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无产阶级必胜,资产阶级必然灭亡。

采用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崭新的创作方法:

高尔基忠实于生活,他在真实地描写“五一”游行、墓地示威,雷宾被捕及母亲散发传单等场面的基础上,用烘托、比喻、夸张、渲染等艺术手法,充分表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的革命理想,展示了美好的壮丽的远景。虽然写了革命的暂时失败,但革命者始终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可以从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中从尼洛夫娜在车站的宣传中,意识到无产阶级必胜。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母亲》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区别的。

 

这期学习的三章中,北欧文学、美国文学、亚洲文学可不管;意大利文学也不管。英、法文学都要管:狄更斯是一个重点,福楼拜、左拉、莫泊桑要了解;俄国文学也要管: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提到了新人形象,屠格列夫的《父与子》、契诃夫的短篇要掌握。《概述》中的作家作品要了解。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